【宣讲家网视点第9期】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

【宣讲家网视点第9期】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

编者按:2014年5月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创新了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具有丰富内涵。

【首次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表述,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

【何谓“新常态”?】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发展】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指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中央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提出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是对APEC会议上习总书记关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阐述的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决策层对新常态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解读,揭示了经济减速、结构转变和动力转换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战略机遇期具体内涵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特征】

1、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投资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涌现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出口和国际收支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市场竞争特点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7、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

9、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宏观调控

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代表委员关注“新常态”】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国旧有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此时亟须向中高端水平发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跃进。

——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

科研机构不愿做小创新,小微企业没能力做创新,这种情况必须得到逆转。各级政府应该引导小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在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扶持。

——辽宁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包信和

应当通过“学、做、教”三个字来改进和创新家族企业新生代的培养方式,避免某些家族企业走过的“创、守、败”三个字的老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李惠森

“人为推高增速不可持续,放任经济下滑也不行,7%左右是个合理区间。”

——全国政协委员刘世锦

“我们不能没有GDP,因为GDP直接关系财政收入,关系民生改善,但是,我们又不能‘唯GDP’。我们要追求绿色低碳、有效益、质量高的GDP。”

——全国人大代表李再勇

【专家谈“新常态”】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丁文锋(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定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里的“变”,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这里的“不变”,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基本路线方针没有变。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的新改革等密切结合起来系统理解与把握。

董小君(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在经济增长“总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的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新常态,就是要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未来的金融改革的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竞争性金融供给。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新常态会带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也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减少过剩生产能力,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带来经济增长的活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靠廉价劳动力和外延式扩张不仅不可能再获得丰厚的报酬,而且可能导致企业的被淘汰;另一方面,快速工业化为我国积累大量的资金,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施建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在新常态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我们必须成为积极的改革参与者和治理体系的设计者。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方面,我国仍应高度重视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作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全球性大国,我们必须在国际组织中拥有发言权,并主动争取掌握话语权。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使在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再持续增长10-20年的时间还会从规模效应与速度效应形成更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中国不仅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发明专利增长第一大发动机,而且对世界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还会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

赵振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经济发展同样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尊重经济规律。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以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潜在增长能力和充裕的财政金融政策资源,无疑有助于我经济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运行在中高速的增长轨道上。

【国外专家学者眼中的“新常态”】

21世纪中国对“发展”的理解超越了人均GDP增长目标,“新常态”是这种转变的延续。即使“新常态”是中国面对世界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实用性调整,它仍然为加深和拓展现有政策中对发展的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的强调创造了空间。

——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领域研究院院长雷切尔·墨菲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中国将由量的膨胀转向质的发展上去。中国将经济增长率降至7%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突然放缓增速,而是在维持一定程度增速的同时进行改革,中国的这一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虽然是中国本身的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但从世界角度来看,这很有可能改变世界经济产业交易的态势;从长远来看,也有可能引起世界经济大框架的变化。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中国事业团团长朴汉真

【意义】

新常态的提出,对于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丰富和发展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战略机遇期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