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6)

核心提示: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中,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思想都是在批判中汲取其有益成分,尤其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扬弃具有最终的、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30]金钱异化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不仅点出了人的异化本质的实际存在,指出这种“异化”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客观经济规律在私有制社会里盲目起作用而形成的社会自发力量对于人的支配,并且必将在人类生产活动的更高阶段上被消灭。而且,金钱异化同马克思后来提出的著名的“异化劳动”概念有直接联系,从而就把消除异化同消灭金钱对人的统治即共产主义革命有机联系起来。

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分析已开始深入到作为社会财富的特殊形态——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里,并试图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中找到消灭私有制的根据。他认为私有财产内在矛盾运动的历史表现是,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的劳动者和产品,日益失去一切自然和社会性质,而成为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抽象存在;动产对不动产,工业对地产的胜利,“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31]这证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私有财产内在矛盾的最高阶段,预示了私有财产的必然灭亡。这里对私有财产运动的分析虽然大体上依据了国民经济学家的成果,但和他们不同,马克思并不把劳动和资本看作是有产和无产的外在(财产关系)对立,而是看私有财产内在矛盾的历史运动的结果,由此而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历史根据。[32]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闪光思想和里程碑意义

爆发于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世界经济改革和发展,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不是历史上一般意义上的政权更替,而是深刻影响了同一时期以及此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世界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的革命意识形态使“人”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启蒙主义则充当了这一意识形态的第一个思潮。启蒙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其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这对于当时的统治思想和统治秩序是一种整体性的颠覆,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从根本上更新了人类的思维形式和思维习惯,蕴涵着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主人的历史哲学。历史观不仅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主要焦点,更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核心和关怀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但和轰轰烈烈的政治大变革相比,历史观的革命就像是隐藏在地表下面的深流,持久而深刻地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启蒙思想’称作革命的意识形态可能更为确切,虽然欧洲大陆的很多斗士在政治上小心谨慎、稳健节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直到18世纪80年代以前――都把它们的信念寄托于开明的君主专制政体。因为启蒙主义的意义就意味着欧洲大部分地区现行的社会和政治秩序都应废除。”[33]因此,启蒙主义就好像一道开启了的历史大闸门,在释放出滚滚的革命洪流同时,更展开了一幅幅前所未有的理想主义画卷,把人类的探索目光不断引向了历史的深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得创立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成为可能,预示着人类历史发展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虽然在法国启蒙主义那种“我什么也不是,可我就是一切”的世俗化批判的、酣畅明快的革命战斗风格到了德国之后却变成了一种艰涩隐晦的哲学形而上,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成果却直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在对法国启蒙主义哲学的根本突破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最终推动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立足点和思想体系的基地就是黑格尔哲学,其既是在它之前的哲学意识形态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在它之后的思想体系得以发展的前提。因此,对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批判便具有了一般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目标直接瞄准黑格尔之后的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从根本上剖析和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根源——黑格尔哲学,再加上其流亡巴黎期间与法国的民主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尤其是社会主义者、德国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更深感批判世界的重要性,从而有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伟大作品。

(一)旗帜鲜明地批判旧意识形态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史上,还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堪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重要著作,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的许多争论都发端于此或围绕着这一理论源头展开。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4]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转变大致完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写作时间是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在两人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著作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马克思、恩格斯开篇便以轻蔑的口吻称那些鼓吹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并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的德国哲学家们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态度鲜明地指出:“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对黑格尔的这种依赖关系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这些新出现的批判家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试图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尽管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已经超越黑格尔哲学。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35]然后进一步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das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36]“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37]点出了当时德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发点。同时,通过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8]这一影响深远的科学真理,进一步论述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9]“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4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