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核心提示:近年来网络反腐、网络炒作、网络购物、网络战等成为不少网民的关注焦点和兴奋点,再加上网络谣言、突发事件、网络水军、网络攻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深入研究网络的特性、挑战等,既能科学、有力应对网络化的挑战,又能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在改革开放之初,不仅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对互联网非常陌生。即使到了21世纪之初,中国人知道、了解、使用互联网的人依然很少,但是随着最近十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不少人已经对网络形成依赖,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生活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2013年7月17日, 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44.1%,手机网民也达到4.64亿的惊人数字。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拥有世界第一的网民人数,中国网民的数量不仅超过很多国家的总人口数,网络的使用率也高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反腐、网络炒作、网络购物、网络战等成为不少网民的关注焦点和兴奋点,再加上网络谣言、突发事件、网络水军、网络攻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深入研究网络的特性、挑战等,既能科学、有力应对网络化的挑战,又能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一、互联网的出现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从1969年最早在美国真正出现到中国在1987年9月20日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从10多年前的网络新闻、电子邮件、聊天室的简单使用到今天的微博、微信、飞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4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而在1997年11月,CNNIC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中国的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而到2013年7月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高达5.91亿。不到16年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写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也推动着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互联网的出现和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并且和美国军方密切相连,是在美国军方支持、资助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1965年,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的进行分时计算机系统的合作网络研究中,通过传输速率为1200bps的电话专线,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TX-2计算机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系统开发公司(简称SDC)的Q-32计算机直接连接,虽然没有使用包交换的的数据方法传送,也已经初步有了互联网的概念。在ARPA将数据设备公司(简称DEC)的计算机也加入之后,一个实验网络终于组成了。1967年,包交换的实验网络开始出现。1968年10月,在ARPA看到了包交换网络的演示之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建立网络测量中心的合同。1968年12月的一天,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旧金山布鲁克斯大厅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与斯坦福大学的同行10年时间的研究成果NLS系统,他不仅演示了鼠标、所见即所得的文字编辑器、文本图形混排、超链接等,还对网络与科技的发展前景表示出极大的信心。

真正的互联网最早出现于1969年,当时ARPA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同年12月开始联机使用,这种网络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1970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雷神BBN科技公司和SDC加入进来。1972年开始,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兰德公司、伊利诺利州大学等众多美国的权威机构、知名大学、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入进来,使得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技术也日益成熟成起来。因为最初的互联网设计就是为了能够提供一个通讯网络,保证即使一些地点万一被核武器摧毁了,整个系统仍能正常工作,这样的网络是给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们来用的。并且,由于当时还没有办公计算机,更没有家庭用的计算机,任何人要想使用这种最初的互联网,都必须学习那种让不少科学家甚至计算机专家都感到麻烦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并且应用起来也不便捷。

1974年,随着被誉为“以太网之父”的3Com公司创始人、当时还是哈佛大学学生的鲍勃·麦特卡夫提出了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以太网,再加上计算机科学家罗伯特·埃利奥特·卡恩发明了TCP协议,并且他还和互联网专家温顿·瑟夫合作发明了IP协议,而这两个协议很快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传输资料都使用的最重要技术,TCP/IP这种体系结构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也迅速发展起来,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到了20世纪80代初,美国国防部也采用了TCP/IP体系结构,大大推动了这种体系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逐渐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并得到普及。1978, 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这推动了新闻组网络系统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新闻组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一个交换信息的新方法,成为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电子邮件出现并开始提供邮件服务,有电子邮件传递与邮件讨论列表等,成为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了军网、民网两大类。随着越来越多大公司的加入和一些年轻的创业者的参与,民网从此得到迅速发展,并在不久之后扩大成为今天的互联网。但是,由于互联网基本上是美国军方发明和控制的,直到今天,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一直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堪称是全世界网络的霸主。网络霸权成为美国渗透、演变甚至侵略别的国家的又一有力武器。

1989年,互联网检索服务开始出现,并且可以做到让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使用。1991年,明尼苏达大学开发出了第一个能够连接上互联网的友好接口。而随着越来越多独立的商业网络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实现了从一个商业站点传输信息到另外一个商业站点可以不经过由政府资助的网络中枢,这也推动着几乎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开始依靠商业网络。而随着美国在线等开始了网上服务,微软开始全面进入浏览器、服务器以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市场,微软的浏览器在1998年6月研发成功并开始和Windows98组成了很好的集成桌面电脑,互联网的发展从此进入突飞猛进的时期。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l98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开始通过长途电话拨号的方式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并开始通过这些国家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同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实施的中国学术网(简称CANET) 项目启动。1987年9月,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在CANET正式建成,并于当月14日21时07分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标志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正式拉开。1988年初,中国的公用数据网CHINAPAC(X.25)开始开通,并和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公用数据网络(X.25)进行国际连接(X.75),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武汉、西安、成都、南京等城市,实现了国内外的初步网络连接;同年12月,清华大学的校园网采用了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相连,正式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l989年5月,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电子部第15研究所、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些科研单位将自己的计算机与CHINAPAC相连接,并实现了以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为网关与国际互联网用户进行电子邮件通信;同年11月,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ational Computing and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联合设计组组成,NCFC项目正式启动。l990年11月,被誉为“中国第一上网人”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上注册登记了代表中国的全球顶级域名“.CN”,并开通了使用“.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这标志着中国在网络世界开始有了自己国家的身份标识。

1992年6月,INET'92年会在日本神户举行,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会上专门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的负责人,但没想到,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正式讨论连入互联网的问题就遭到决绝。美国当时的理由是,互联网有美国很多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存在政治障碍。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发展初期就被美国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l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支持国外的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高能物理实验,专门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与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进行连接。但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却以互联网上有许多科技信息等资源不能让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作为理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允许连接到其它地方。这条中国大陆地区部分连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虽然当时还不能提供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功能,但毕竟已经可以实现国际互联网通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且,中国大陆地区的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使用国际网络,不仅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与X.25信道高出多达数十倍,而且通信费用也降低了数十倍,这种高性价比大大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应用;不久之后,同样在这一年的3月,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也就是后来的金桥工程)被正式提出并开始部署建设;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批准了使用300万美元的总理预备费支持启动金桥工程的前期工程;同年12月,NCFC的主干网工程完工,中科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北京大学校园网三个院校网使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了互连。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