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对中国的巨大挑战(6)

核心提示:近年来网络反腐、网络炒作、网络购物、网络战等成为不少网民的关注焦点和兴奋点,再加上网络谣言、突发事件、网络水军、网络攻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深入研究网络的特性、挑战等,既能科学、有力应对网络化的挑战,又能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二、微博兴起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特点

如同十多年前知道和使用网络的人很少一样,如果说在几年前提起微博,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陌生,但如今不仅大多数人知道了微博,而且数亿人在使用微博,甚至有不少人成为“微博控”,微博被称为网络舆论最典型的代表。新浪在2013年初公布的微博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5亿,同比大幅增长74%,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微博用户数与活跃用户数保持稳定增长。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全年热门话题数量接近9000个。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长了1.32%。虽然CNNIC的统计数据与新浪、腾讯公布的数据有一定差距,但微博在近几年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却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微博、论坛、微信、博客等网络时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颠覆了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规律,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再加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和市场化意识全面渗透在网络中体现出来的强大力量,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由于网络时代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是记者”,政府机关和街头小贩、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在某种意义上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对话位置,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这里,笔者尝试从五个方面对当今以微博为代表的的网络传播特点加以总结。

(一)网民传播的无边界性与有自觉性的统一

新技术的不断研发、采用,使得网络传播的新形式、新特点不断刷新,不少网民刚刚习惯和喜欢上QQ、MSN、博客等新的网络形式,微博、飞信、微信、社交网站等更新的传播手段又在近几年流行起来,并且势头已经远远盖过了以往的其他传播手段,尤其是微博发展势头最猛。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简称,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在140字左右)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其核心特点是可以通过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MP3 、网页等方式联动。不仅可以发布文字,也可以发布图片或影音剪辑等多媒体内容。在微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同时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信息,也有别人接受自己的信息,可以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转发给其他微博用户或与自己的粉丝分享等,由此形成一种以人际为核心的快速传播网络。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2011年7月18日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今天,微博影响力已经变得更为强大,不仅已经成为网民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渠道之一,也成为网民发表意见、建议的最重要舞台,对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从表面上看,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新形式属于技术手段的花样翻新,但在本质却是网民应用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叠加和拓展,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网民对信息传播活动参与度、热衷度和卷入度的大大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与网络信息使用率相伴而“升”的,是网民参与新闻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机会的增多以及影响力的扩大。网络新闻是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也是网络力量的重要体现所在。CNNIC的统计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较2012年6月增长17.5%,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也高达78.0%,显示出网络新闻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的盛行,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并在对新闻的分享和转发过程中扩大新闻的覆盖面、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增强新闻的影响力。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网民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且不受场地限制阅读新闻,极大促进了网民对网络新闻的应用。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被网友称为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报道灾情第一人”的普通90后大学生王凯,当时正巧放假在家的他通过一部可以上网的旧手机,第一时间通过个人微博发布了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的消息。王凯在微博上每天直播自己看到的最新灾情,连续上传了300多条微博,这些微博被网民转发数万次,每天都有数万人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以从中了解灾区的最新情况。有媒体赞扬他“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90后的王凯,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他的发布平台就是微博。

王凯的故事并不是个案,北京“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江西宜黄“强拆”导致自焚风波、上海“11·15”特大火灾、浙江上访村官钱云会之死、郭德纲徒弟打记者风波、“3Q”网络大战、河北大学“李刚门”、红十字会“郭美美”风波等近年来几乎所有具影响力的突发事件,无一例外都与网络信息尤其是微博密切相关。在这些重大新闻议程的背后,是千万个如王凯一样的普通网民,他们利用自己的微博、论坛、飞信等网络工具即时发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新闻信息和对这些新闻信息的感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真正意义的“自媒体”。

但是,正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所认识的那样,凡事必有两面性。网民言论完全自由、任其个性发展并不全然是一件好事,因为微博等“自媒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个人——个人”或者“传媒——个人”的信息传播传统,而转变为“个人——大众”的面向大众的网络传播渠道,如果网民不能自觉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依然把网络当成一个纯粹的信息宣泄场所,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危害。例如2010年9月的女画家“捉奸门”事件,作为信息发布主体的女画家把丈夫出轨的隐私事件实时公布在新浪微博上,她的主观意愿似乎是给朋友们传达一种个人愤怒和抱怨,但是客观上不仅让网络信息环境增加了低俗、黄色的不雅信息,而对该微博直播的围观者也是既有同情、理解者,也有看笑话、满足阴暗心理者,更可怕的是当中肯定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虽然我们今天无法评估出类似的低俗信息对未成年网民的心理和成长会造成多大程度的伤害,但伤害也是肯定的。

网络传播正在大步迈向全民“自媒体”时代,信息源从一元变为多元,这客观上需要所有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网民主动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特别是要主动、自觉加强对于公开信息的把关。从短期来看,这似乎暂时缩减了网民信息传播空间,降低了网络言论的自由程度;但从长远来看,网民主动、自觉的把关行为不但不会阻碍网络舆论的公开性和自由民主意志,反而可以促进网络环境的有序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客观上必将促进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和推动中国的民主进步进程。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