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苏共亡党的意识形态教训及时代警示(4)

核心提示:作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有着1900多万名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失去统治地位,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在2000年12月法新社评出的20世纪共产主义世界的十大事件和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世界十件大事中,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都名列其中,可见苏共亡党对世界影响之大。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则继续延续了赫鲁晓夫的错误做法,上台伊始便声明坚持苏共二十大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同时理论界也继续出现“非斯大林化”的思潮。虽然勃列日涅夫后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推翻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那就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表示要推翻苏共二十大决议,但在实际上却对斯大林犯的错误基本不谈,而是强调他的功绩以及其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但这种暧昧的态度却进一步加剧了苏联人民群众中的信仰危机,使苏联在表面强大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却开始悄然走向崩溃的边缘。

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更是再度掀起了“重评斯大林”运动,不仅规模大、力度强、范围广,而且涉及文化传统、历史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多方面,从对斯大林个人的否定发展到对整个党的否定,从对斯大林时期的否定发展到对整个苏联七十年历史的否定,从对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否定发展到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以“兵营社会主义”、“粗陋社会主义”和“行政官僚的社会主义”来描绘苏联社会,所谓“斯大林主义”、“斯大林体制”被作为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代名词遭到批判和否定,导致了苏共历史上的第二次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戈尔巴乔夫不仅攻击斯大林,更把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极权官僚式的社会主义,并认为这种制度已经遭到战略性失败,甚至延误了国家的革新,是苏联遇到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应该彻底否定。上行下效,在戈尔巴乔夫的示范下,苏联历史学领域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泛滥、“重新评价历史”运动蓬勃兴起,矛头直指苏共本身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不仅造成苏共领导地位甚至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更动摇了人们对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就这样,从全面否定斯大林到全面否定列宁和苏联历史、再到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摧毁了苏共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最终全面否定苏共的领导和领导地位。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在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起到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催化剂的作用。[25]

而历史是无法被真正篡改的,斯大林的功过自有公正评说。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民,既客观看待、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伟大历史功勋,也亲身感受、品味着了他在肃反扩大化以及他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等所犯的错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错误,决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26]就连当年十分坚决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古拉格群岛》的作者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也199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通过描写斯大林去世前后的境况,肯定斯大林及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他深刻地揭示了某些人否定历史的现象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合乎实际的分析。但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在中国国内,也有一股对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进行恶意攻击、诋毁甚至谩骂以及为汉奸、反动派、罪犯等翻案的暗流涌动,并且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不时有这样的文章出现,甚至还有这样的书籍公开出版。这种行为为什么在国内会有市场,是什么势力在背后操纵,如果放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切实有效措施去应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丑化、诬蔑毛泽东。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晚年也确实有过一些失误。但是,综观毛泽东一生,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并且,他的失误、错误也基本上都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一些民众乃至学者、记者没有搞清楚西方为什么把攻击的矛头对准毛泽东,不加分析地附和甚至煽风点火,这是很无知、也很危险的。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清醒,认识不到这是西方摧毁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谋略,而仅仅把毛泽东看成是他个人,而没有认识到他与我们的党、国家、军队、制度、历史密不可分,那我们就会犯极其严重的重大错误,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27]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苏共留下的前车之鉴并引以为戒,而不应该是“前车之鉴,后车不看”。

(二)“抽象人道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盛行摧毁了思想、经济基础

高举“抽象人道主义”的大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切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改良主义者的共同特征,也最具有迷惑性。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专制独裁”的旗号下,打起抽象人道主义的旗帜,提出把“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作为党的纲领性目标,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及唯心史观取代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更是高举“抽象人道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大旗,用人道主义的观点作为阐述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以新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定为“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西方反共思潮盛行摧毁了苏联党和人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思想、经济基础。

1988年夏,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把苏联社会改建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此后又不断加以说明和补充,最后演变成为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并在声明中提出要坚决抛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教条和不容忍态度,抛弃与全民和全人类价值观相抵触的简单化的阶级观点。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与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实是在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是要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是要把共产党改造成社会民主党,是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列主义、共产党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也正如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所指出:“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架起了一座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桥梁。”[28]

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不仅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的“人道的”制度,而且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任何暴力,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抽象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所谓的“多元化”理论作为其重要的思想原则。抽象人道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独立不羁和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作为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符合人的这一本性,尊重人的多元的思想,满足人的多元的需要、利益。根据这一观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首先提出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反对意识形态的所谓“垄断”,否定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与此同时,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借口反对一党专政,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29]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