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及道路、车轨

文字的统一与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前提。但是,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给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主持统一文字,以字形固定,笔画省略,书写方便的“小篆”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与篆书通行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又创造出一种比小篆更加简单的新书体——隶书,这种字体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成为在民间和政府文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字体。秦代统一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意义非比寻常。此后,尽管有政权更迭、诸侯割据、方言有别的现象,但文字却始终是统一的。诚如《剑桥中国秦汉史》所指出的那样:“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不可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设想中国的政令统一能够长期维持。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规定货币分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yì)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线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币值统一后,克服了过去使用、换算上的困难,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而秦代圆钱的形式,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战乱,战国时期各诸侯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由于各国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统一中国后,立即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修建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公路。秦国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咸阳经过洛阳、开封、泰安直达渤海之滨的琅琊山;另一条从咸阳经云梦、金陵、镇江、绍兴至东海。共跨越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河北等十一个省,长达数万里。驰道构筑之精,规格之高,前所未有。道旁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路身筑得坚固而深厚,遇到容易崩坏的地段,并且打下铜桩。道路最中央的三丈为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种植树木以做界限。在公元前212年,又修建直道,从咸阳以北不远的云阳出发,直达今日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统一中国后修筑的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一个必定是非常粗略的估计得出秦帝国的道路总长度约为六千八百公里”,而公元150年左右,“从苏格兰的安东尼努斯城墙至罗马,再至耶路撒冷的罗马道路系统的总长度约为五千九百八十四公里。”

四通八达的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秦朝又规定道路和车轨的宽度是相同的,便利了交通往来,对促进当时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