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容军:治理交通拥堵 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3)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出行

再介绍一下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一些更大范围规模的建设。四个方面: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服务职能化管理。

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前一段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都说地铁要通到燕郊或者通到哪儿,后来我们审慎地对外表态,我们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要分出层次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所承载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城市内的通勤还是要作为地铁的主要功能,因为它虽然速度可以到80公里以上,但基本上运行速度也就在20公里左右。为什么?因为一两公里就一站,密度很大。连接市郊的、连接城际的,肯定不是一两公里一站,它所要达到的功能就是快速地进出,可能几十公里一站就进城了,这样速度才能提升起来。所以它承载的功能和所具备的条件是有区分的,要分出层次来。

我们现在要做的平谷线路线,全线长72公里,河北境内有22公里,计划2017年开工,2020年运营。这条线从东风桥出来,先到燕郊,然后到三河、马房,再到平谷。一开始也争论了很久,说北京的地铁怎么先到河北然后再到平谷?争论了很久,但是在一体化背景下,这条线也就成形了。京唐城际,也在规划中,应该是基本稳定。从北京站一直到唐山,153公里,准备设7座车站,燕郊、大厂、通州、香河、宝坻,基本上都在规划之中。

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大的城市节点都在里面,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基本上全都连接起来。

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新机场的规划,建筑面积大概70万平米,计划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远期到2040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所以配套的道路交通目前是紧锣密鼓地在做。相关的高速路、轨道线,廊涿城际、密涿高速,都是配套的,多种交通的组合,将来会非常地便利。

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智能化管理。说到一体化,还有很多市民关注的地方,比如说三地一卡通联通使用、汽车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长途客运公交化,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地推进。比如说,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的话,我们需要再建一些区域中心和一个巨大的清分中心,也就是说各地的系统不一样,大家将来怎么分账?类似于轨道交通的那十几条线路,现在轨道线路运营不是地铁公司一家了,还有京港地铁、机场快轨,这些票的收入后台还会再去清分,这个也一样,所以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另外还有一些困难,河北地区自己互联互通了没有?也没有。所以这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在做一些中长期推动的规划。

五、下一步治理交通拥堵的方向和总体目标

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改和“十三五”规划,我们正在研究制定2016年到2020年的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厘清思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各个部门和区县政府的责任,并且要积极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我简单说一说这些目标。

一刻钟的生活圈。一公里半径范围内主要采取的是步行的出行方式。三公里自行车,五公里公共交通,这是一刻钟的生活圈。一小时的城市交通圈。就是15公里半径范围内我们主要采取地铁、公交。30公里半径范围内主要采用地铁。50公里半径范围内主要采取市郊铁路或者是小客车。一小时京津冀区域的交通圈。100公里范围内,采用市郊铁路+城际铁路。300公里范围内主要采取城际铁路+干线铁路。

要完成这些目标,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础是法规标准的保障、体制机制的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和交通文明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划了十大体系,叫做区域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自行车步行体系、道路设施和运行体系、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需求管理体系、物流运输体系、智慧交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以及平安交通体系。

区域交通体系,要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各种交通方式,航空、铁路、公路的协调发展。

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快速、便捷、多样。力争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平均通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

自行车步行体系,要构建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慢行出行环境,步道连片成网。

道路设施和运行体系,到2020年,中心城道路面积率要达到10%以上。实际上是在说什么?是说路网密度。我们的路网密度差距还很大,旧城内,二环到四环间,四环到中心城,离这个规划还差很多。

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一是要形成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格局。二是差别化供给。我们分了四个区域:限制供给区、适度供给区、基本供给区和宽松供给区。

需求管理体系,法律、经济、科技、行政手段综合运用。我们现在是限行限购,9月底国务院又出台了对新能源车不能限行限购,现在也在落实。但是怎么协调推广新能源车和我们的总量控制,还需要进行慎重的研究。我们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的小客车出行比例降到25%以内,这还有很大的工作要做。

物流运输体系。主要是一体化格局下的城市快递配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另一个是低碳运输,我们现在持续在做的是绿色货运、绿色车队的建设。

智慧交通体系,就是互联网+交通战略。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出行服务+高效物流+智能决策+需求管理。我们的核心业务信息化率要达到百分之百,主要营运领域的交通感知设备覆盖率要达到百分之百。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部牵头在做,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停车场的电子支付率也已经超过50%了。还有前沿的新能源车无线充电以及无人驾驶这些先进技术在交通行业的示范,这些在发达国家比较先进,虽然现在没有形成生产力,也没有形成道路上的交通流,但如果我们现在不跟进的话,到时候还会落后,所以在这方面还是要提前布局。我们在智能体系方面提出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交通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制度化、交通大数据的网络化以及京津冀交通的一体化这么几点。

绿色交通体系。2020年,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5%。核心是要进一步降低小客车出行比例,恢复和提高自行车出行。这也和健身、绿色自行车回归的潮流是相一致的。

平安交通体系。这一点北京在全国做的是最好的,持续降低事故率和死亡率。2020年要完成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这里面和缓堵相关联的,就是要提高事故的快速处理能力。这方面我们不断地在跟交管局沟通,交管局推出了一个手机应用app,交通快速处理。前几个月在回龙观、中关村区域试点,不断地完善,现在升级到2.0,近期准备在全市宣传普及,核心目的是在发生微小事故的情况下指导你迅速拍照,然后就可以挪车了。至于事故责任,通过手机程序会得到交管局的指导,来起到快速畅通交通的效果。实际上真正严重的拥堵都是事故造成的,没有事故的话,速度再慢,也是在动,基本上拥堵不会太厉害。但是一旦有个小事故,那很长时间都过不去。如果两个人纠缠不清,那就更麻烦了。所以我们除了在法律法规方面对这种故意要高价、不快速处理的有一些处罚,在技术手段上更有支撑。

我们也在和保监会探讨国内机动车事故保险的机制。国外有一种保险,就是无责任保险,不管谁的责任,只要不是故意的,那各自的保险公司去赔,也不用没完没了地说谁的责任。这种体系可能更适合我们现在这种拥堵的路况。但是这是一个大的体系问题,打算和保监会一起探讨。快速处理事故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十大体系,相对独立又彼此协同,我们力争2020年基本建成。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大概300多个更具体的量化的指标,2020年基本建成,计划2030年全面实现。核心目的是要建立与首都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交通体系。

总结地说,交通问题非一日之寒,治理非一家之责,成效非一日之功。郭书记说,现在对治理空气污染的信心比治理交通拥堵的信心更足。为什么?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基本上摸清路数了,但是拥堵方面还有很多的难题没有破解。停车问题、机动车增长、我们的承载力等等,有很多难题都没有破解。所以我们得慢慢来,但还必须要增强紧迫感,党政共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也希望治理拥堵得到全体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当然这种理解、支持和共识是逐步取得的。还有一个措施,我们希望利用宣传平台,比如开一个频道,把一些重点问题、课题拿出来充分地讨论,逐步地把存在不同认识的地方趋于共识,然后让政策出台更具有社会支持度和市民的理解支持性,也欢迎大家为我们交通缓堵多建言献策,谢谢各位。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