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探寻本真的心路历程

眼前的这本书,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我的个人著作。

当然,在我的写作生涯中,作为个人著作的类似物,曾有过一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位论文不是公开出版物,不能算;研究报告主要在内部发行,也不能算;隐姓埋名的代笔之作,就更不能算了。但这些类似物,仍然有丰富意义,它们为真正个人著述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已经在各种报刊发表过,是这些年来我在文学求索道路上留下的斑斑屐痕。敝帚自珍,集腋成裘,作为“集成创新”的产物,它们不仅见证着我以前岁月的一些生命片段,也记录了自己思想情感心路的发展历程。

在二十年前,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己是带有一定愤青色彩的文艺青年,有时间不忘写上点诗,在情感表达上,是直接而坦率的;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理性的成分逐步增强,表达方式渐趋平静朴素,浓厚炽烈的情感成为隐含在“能指”之后的“所指”;走向工作岗位后,渐渐从精神领域的高翔到关注现实领域的社会人生问题,文体形式和语言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变化,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的过程。恩格斯指出:“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的发展和它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如某一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个人的心灵发展是具体而微的人类精神意识发展的表现,个人发展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因而,本书对个人和集体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文本。

随着思想的发展,自己陆续学习了其他一些专业,早年的诗人之志,已转化为诗心之真,但文学情缘仍在,原初的本心仍存。“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人性”,种种路径最终都会通向人性这个共同目标。文学作为人学,最擅长的是对于人性的洞察,延续学习和写作,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在续写探寻人性本真的历程。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似刀”,求索真理,探寻本真,百无一用的书生抑或有其可用之处。从读书到写书,从消费思想资料到生产思想产品,是一个重要界岭,也激励自己在探寻本真的道路上开启下一个新的征程。

                                                                                                           作者

2015年7月于北京夏日雨夜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