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同之梦•命途多舛

核心提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高潮,诸子百家如璀璨的群星闪耀于中华文明的天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对中华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尽管孔子一生坎坷不得志,但他对仁爱、德政和大同理想的追求,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基因,那就是以人为本、崇德尚礼、以和为贵。他对人类大同社会的描摹,到今天仍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

【编者按】13000年前,我们的先民怎样战胜了末日危机?西晋的腐败奢靡到了怎样让人瞠目的程度?一面诡异的镜子为何成为宋代以文立国的起点?一本失传已久的明代奇书怎样回归祖国?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你都可以在让人耳目一新的的正史通俗读物——《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中找到答案。值此建党95周年之际,经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授权,宣讲家网自7月1日起连载《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以飨读者。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高潮,诸子百家如璀璨的群星闪耀于中华文明的天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对中华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尽管孔子一生坎坷不得志,但他对仁爱、德政和大同理想的追求,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基因,那就是以人为本、崇德尚礼、以和为贵。他对人类大同社会的描摹,到今天仍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

命途多舛(chuǎn)

导读:孔子身世坎坷,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让人艳羡的地位,但心怀梦想的他以“恕道”锤炼了品性,靠学习改变了人生。

公元前 493 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期。诸侯国的内外纷争依然没有平息的迹象。

一天,黄河南岸的宋国迎来了几个风尘仆仆的旅人,其中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 端坐在破旧的牛车上, 神情泰然。 一行人来到商丘城外, 将车停在一棵大树下,掸去满身的尘土,准备举行一个简单的祭祀仪式,然后就可以休息片刻,填饱辘辘饥肠了。

突然,一队宋国的官兵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为首的将军命令他们马上离开,还命令手下人将大树砍倒。大树轰然倒下,老人险些被砸中,幸好被弟子及时拉开了,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身边的人催促他赶快离开,老人却镇定地说:“我有我的事业,老天会保佑我的!”

这位执着的老人是谁?他认为上天都会护佑的事业又是什么?

3-1

图 3-1 〔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2500 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世界十大名人,这位老者名列榜首。他就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图 3-1)

像在宋国这样的危难时刻,孔子一生经历过多次。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坎坷,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礼记·礼运篇》中写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之梦。

在山东曲阜城 30 公里外,有一处不太起眼的丘陵——尼山,它海拔不过 340 余米,却因为一位圣人的诞生,而成为中华文明景观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尼山脚下,静静流淌着古老的泗水。随着圣人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条沉默的河流,从此便闪烁着智慧的波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公元前 551 年,孔子就诞生于这片山水之间。

3-2

图 3-2 春秋争霸示意图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日益崛起,周王室的力量逐步衰微。强大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逐步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图 3-2)

这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 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和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诸侯国不断加剧对资源的占有和争夺。

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 社会各阶层在动荡中裂变、 重组, 有的贵族没落了,在失去世袭的土地后成为平民,也有一些平民“逆袭”成功,凭借自己的才学在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构成了“士”这个阶层的主体,也使“士”演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这也是一个思想活跃、渴望变革的时代。等级森严、各安其分、繁荣鼎盛的周朝衰败了。面对礼崩乐坏的世象,善良的人们渴望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和黄金时代的归来。  

尼山上有个阴暗狭窄的山洞被称为“夫子洞”,民间相传,这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因他生于山丘,故取名孔丘。

孔子的祖先是商汤的后裔。但是到他的父辈,家境已经败落,他的父亲叔梁纥(hé )是一名武士,到了老年,不仅没有可以传世的家产,甚至连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都没有。在年近 70 岁的时候,叔梁纥娶了十几岁的少女颜徵在为妻,尽管这桩老夫少妻的婚姻不合当时的礼法,却给孔家带来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他就是孔子。

孔子 3 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给他留下的只有贵族的血统和与父亲酷似的高大身材。

窘迫的家境,让孔子提前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他得不到更多的玩具与陪伴,常做的游戏就是在案板上摆开小盘小碗,模仿祭祀的仪式。这种古老的礼仪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传统世界的大门。

孔子生长的鲁国本来就是周朝的文化重镇。这里土地肥沃,山河秀丽。虽然是个小国,却保留着西周丰厚的文化遗产和遗风。晋国一位使臣到鲁国出访时,曾感叹“周礼尽在鲁”,诸侯各国要观摩周礼,也常常到鲁国来。五岳之首泰山就坐落在鲁国北部。当年轻的孔子第一次登临泰山极顶时,山川河流尽收眼底,他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畏感,也感悟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3-3

图 3-3 金版《论语》,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收录在《论语》(图 3-3)的第一篇。从15 岁起,学习,就成为孔子毕生的志向和乐趣,到了快 70 岁的时候,他依然是读书讲学,如《论语·述而》中所述“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3-4

图 3-4 《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

孔子成长的年代,学习仍是贵族的专利。 而对身处贵族最底层的孔子来说,这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图 3-4)他相信,人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论忠信,哪怕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也有如我孔丘一样的人;可要论好学,那就很难找到像我这样的了!”

然而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个有志青年,在他 17 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离他而去,他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凄惶。就在为母亲服丧的时候,孔子又一次遭遇到了打击。

一天,鲁国执掌大权的季氏在家中设宴款待士人,孔子穿着丧服赶去赴宴,可是在大门口,与孔子长相酷似的家臣阳虎把他挡在外面,骄横地一挥手:“我们主人请的是士,没说要请你!”孔子只能黯然离去。

没有父母耳提面命,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胸怀大志的孔子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生计,孔子不得不从事有身份的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他管理过仓库,放牧过牛羊。而他在从事这些被世人视为低贱的劳作时,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我不愿意受到某种对待,也绝不以这种方式对待他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要强加于他人。这就是孔子的“恕道”。

20 多岁的孔子不抱怨不放弃,他把牛羊养得肥肥壮壮,他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他相信,自己的人生总有一天会焕发出奇光异彩。

一个春天的早晨,一辆马车出现在通往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的大路上。车上谈笑风生的两个年轻人就是孔子和他的好朋友南宫敬叔。望族出身的南宫敬叔为孔子找到了一个去周都洛邑观礼的机会。黄河边泥泞的车辙一路向西,洛阳已近在眼前。

“啊,辉煌的周朝,登上那巍峨的山顶,眼前是丘陵峰峦,众水合流于黄河大川。”(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诗经·周颂·般》)孔子的耳边仿佛回荡着《诗经》中的这首歌,这是他从小就熟悉的曲调,那仿佛天籁一般的声音,蕴含着多少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马车终于奔上了洛阳的大道,可是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田野里却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只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农民,吟唱着哀伤的民谣:

“如同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如同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灾难如此凶。”(如彼岁旱, 草不溃茂, 如彼栖苴。 我相此邦, 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 不如时!维今之疚, 不如兹!——《诗经·大雅·召旻》)

洛阳,曾经是孔子的梦想之都:这里应该安定富足,文化灿烂,人们都应彬彬有礼,和睦相处。可是眼前的一切,把他的梦想撕成了碎片。

3-5

图 3-5 汉代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局部

孔子没有在洛阳找到他的理想国,却在这里翻开了中华文明史上颇有意义的一页:老子和孔子,中华文明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两位思想家,实现了平生一次重要的对话。(图 3-5)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自然无为”,认为放下想要左右世界的欲望,顺应自然,这才是解决人与世界冲突的根本途径。“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到洛阳时,老子正担任周朝管理图书的官员。孔子谦恭地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当孔子准备动身离开洛阳时,老子特地赶来送行,还以长者的身份送给他几句话: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念,去掉架子,去掉妄想,做一切事不要太任性。

马车辘辘踏上了返乡的路途,车上的两个年轻人不再谈笑风生,而是陷入了沉思。孔子思考着如何恢复他梦中的黄金时代,也在回味着老子的叮嘱。尽管他们实现梦想的路径不同,但他仍然由衷地赞叹道:老子真像一条自由遨游在云里的龙啊!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