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跟随本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走基层。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路线的实践,值得深阅读。
一名县委组织部长逛街时上了趟公厕,这次“方便”让他感到极为不便:公厕空间太小,起蹲很不方便;相邻隔板过低,容易造成“走光”;墙壁没有挂钩,随身挎包没地方放置……随后,他对邻近街道的公厕进行了“遍访”,发现中心城区的公厕都存在这些“通病”。调研结束后,他立即到县城管局反映情况,县城管局随后将公厕整治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即知即改事项,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拓宽“单间”面积、加高隔板高度、增设便民挂钩,让市民如厕更方便。
一个边远贫困村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听取意见环节,有群众反映个别不符合条件的村民“吃低保”。为此,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低保户进行清理。会上,上任不久的村支书率先“举报”自己的亲戚不符合低保政策,并建议取消他们的低保待遇。村支书的“不徇私情”打消了大家的顾虑,“知根知底”的村民代表们很快就清理出更多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
公厕蹲位的空间、隔板的高低、墙上的挂钩,平日里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哪怕不解决也不会有人认为是什么大问题。个别基层干部在执行低保等惠民政策时,优亲厚友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人见惯不惊、习以为常。但是,遇上了“爱管闲事”的组织部长和“不徇私情”的村支书之后,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风问题再小也是大问题。这种“较真劲”,是多数基层党员干部的天然属性和习惯品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实中,很多基层党员干部与上述的组织部长和村支书一样,通过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但因为没有贴“标签”,不少人对此却浑然不知,有的甚至还在为“群众路线怎么走”而感到困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的群众路线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不需要漫无边际的标榜论道、华而不实的作秀摆拍、自吹自擂的乱贴标签。实际上,践行群众路线关键是看有无一颗服务群众的真心,若能随时与群众顺畅沟通、交流,时刻能感受到民生温度,党员干部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言谈举止,都会充满公仆味、为民情,身边的百姓也一定能看得见、听得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