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民本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治国理政的“五大思维”。
一是民本思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一切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变”、“不能忘”、“不能丢”等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民本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法治思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2014年度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更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系统性、战略性部署。2015年,就政法工作习近平又批示指出,要“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和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三是系统思维。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视角出发,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时,他又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方法论: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
四是辩证思维。习近平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体现出了卓越的辩证思维。他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他指出,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实践表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对辩证思维掌握和运用的越全面,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行动就会越自觉。
五是历史思维。重视学习和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规律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时都体现了对历史思维的学习和运用。在论述历史的作用时,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他同时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历史,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加深刻,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更需要我们善于从把握历史规律中寻找正确方向,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阔步向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