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四种意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对于稳定繁荣农村、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关键要增强 “四种意识”。
强化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针对当前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村落后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牢固树立“民苦我忧、民贫我急”的民本思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强化城乡统筹发展,锐意进取,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实效性,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胜利。
强化使命意识。使命意识是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之本,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责任是神圣的使命。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新的征程上,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前赴后继,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干事创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矢志不移地创新工作,立说立行地落实工作,永葆政治本色,再创新的辉煌。
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解决基层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基层党员干部要对“越是落后就越要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唯有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才有可能利民安民、惠民富民、稳民得民。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维护市场秩序;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学习和掌握市场知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生产;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财政税收等政策,用政策引导基层发展。
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服务就是生命线”的服务理念。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要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要深入群众、了解民众所需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树立“为民奉献、务实清廉”的清新从政形象;要围绕基层工作的重点、热点及难点,准确定位,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苦干实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要防止贪大求全、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深入了解民意,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群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用发展眼光看待眼前碰到的挫折和困难,正确处理利益得失问题,减少不和谐因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