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政务服务更高效

“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政务服务更高效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支持技术落地。这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一次重要部署,更是对提升政府服务和治理效能发出的强力信号,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正以更系统的思维推动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的“黑科技”大步迈向赋能千行百业的“好助手”。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一数据背后,是算法精度的持续提升、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数据要素市场的加速培育。它如同“头雁”,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人工智能 +”的内涵远超技术本身 ,它是一种治理范式的革新,强调人工智能作为驱动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能将基层医院的影像识别准确率提升至三甲医院水平,这正是技术打破资源壁垒、重塑服务格局的生动写照。

在这场融合中,政府与国企的“率先垂范”尤为关键。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最直接、影响最广泛的“试验田”,其示范效应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政务场景的数据规模与业务复杂度,能为AI技术提供“压力测试”的绝佳环境;另一方面,政府服务的公信力属性,能有效降低社会对新技术的信任成本。深圳已迈出先行一步,设立最高5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场景的应用开放,其“秒批”系统通过智能核验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年节省行政成本超 12亿元。当政府主动拆掉数据壁垒、开放办事大厅的流程优化、城市管理的动态监测等真实场景,技术便能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淬炼真金”。 这种淬炼不仅是算法模型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的转变,让民众切实感受“数字政府”的温度与效率。

推进中挑战犹存,服务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仍需突破多重瓶颈。一些企业经历了从“热切拥抱”到“停滞不前”的心理落差,反映出应用局限于简单问答、客服等表层环节的困境,深层原因在于三重矛盾:技术供给的通用性与场景需求的特殊性之间的错配、数据安全的刚性要求与共享利用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短期投入的成本压力与长期效益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博弈。破解之道,在于从“一时兴起”转向“长期深耕”。此次会议已指明方向:优化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数据供给,比如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解决“东数西算”中的调度难题;建设人才队伍,构建开源开放体系,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跨学科团队攻关;并加快形成敏捷多元的治理格局,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建立“沙盒监管”与“负面清单”结合的弹性框架。

政策推动加力度,促进服务和治理效能释放。当政府部门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将AI嵌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神经末梢;当国企带头将技术融入业务核心,如国家电网用AI优化电网调度使输电效率提升8%,人工智能便能从政策文件走向现实生活,从提升窗口办事效率,到优化大型公共决策。更深远的是,这种变革正在重构治理的逻辑,通过对12345 热线数据的情感分析预判民生诉求热点,借助交通流量的AI预测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运用卫星遥感与 AI识别监测耕地保护红线,“人工智能+”正在让治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这场静水深流的效能革命,终将推动“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服务人民、赋能治理的“国之重器”。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与国企的率先垂范,正是这场效能革命的关键一步。以场景开放激活创新,以示范引领凝聚共识,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服务亿万民众的新质引擎,在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书写数字时代的治理新篇章。

(宣讲家网 董宏达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政协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