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种被称为“洗碗效应”的现象,反映了干事创业中的一种情况——干得多,出错的概率也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破除“洗碗效应”,必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精准容错纠错,打消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更好激励担当作为。
如何对待产生失误与出错的同志,既关系到他们的政治生命,更体现党的作风和形象。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红四军第二纵队到达江西寻乌,针对当时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条干部管理教育方法,其中一条就强调“说服教育重于惩罚”。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就是在不断容错纠错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的。正是因为我们党有着博大的胸怀,才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干革命如此,搞建设也是这样。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前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许多未知领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事实表明,干事业、谋发展总是有风险的。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探索尝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倘若不分情况、不分性质,对产生失误的同志搞“一刀切”,甚至“一棍子打死”,不仅会挫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会助长“履行本职懒作为,开拓创新不敢为,分外之事不愿为”的不良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工作中出现过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不能匆忙下结论、扣帽子、打棍子,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区分开来”就深刻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于那些积极作为、出了问题又主动补救的干部,应当给予宽容,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力量,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改革创新,走的经常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免不了要蹚别人没有蹚过的河,偶尔走些弯路、出现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容人之过,最需要的是担当,需要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于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敢于摆事实、讲道理,面对出现失误的人和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统筹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不能在基本事实未查清之前、在未经规定程序的情况下就“一免了之”,搞追责问责泛化、简单化。如果那样,就会让“多干多犯错、少干少犯错、不干不犯错”的庸俗哲学大行其道,让“慢作为、不作为、不敢为”的风气潜滋暗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组织给撑腰,干部干事创业才有底气。容错,对常人而言是一种修养,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既是对事业的担当、对党的忠诚,也是激励广大干部抢着“洗碗”、不怕“摔碗”的动员令,激励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更好担当作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