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和《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提出碳达峰之后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还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森林蓄积量、新能源汽车、全国碳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等一揽子目标,全面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力度。这是党中央对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时代命题,是推动发展方式深层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塑造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气候行动新目标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洞察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气候韧性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百年变局的内在关联,系统阐明新时代我国气候行动的目标愿景与实施路径,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系统阐释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宣布了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系列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出的国家战略,持续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从国家长远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出发的战略选择,最终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更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首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资源能源的高强度投入,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党中央作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决策部署,接续推进“双碳”目标和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以绿色化、数智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为我们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创新发展的道路。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继续引领带动国内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激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巩固新质生产力优势,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助力高质量发展。
最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和气候治理,统筹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紧迫,不利影响愈发凸显,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更加严重,极端气候事件高发频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行动、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提出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当前大国博弈加剧、地缘冲突不断、国际合作机制频遭挑战的背景下,气候变化作为典型的全球性问题,是国际社会拥有广泛共识与共同利益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积聚互信、深化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首先,气候变化是严峻挑战,各国命运休戚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2025年初,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确认2024年为史上最热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气候变化已经由未来威胁变成现实挑战。过去50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数量增加了5倍,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高脆弱环境中。撒哈拉沙漠阿尔及利亚地区2024年遭遇50年来最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非洲南部遭遇百年一遇干旱,农作物减产60%,引发粮食危机。所有国家都正在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有国家都需要携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其次,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领导力。202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2025年4月和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联合国气候主题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呼吁各方要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做世界绿色发展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的立场主张,宣布了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展示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最后,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多重挑战,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合作。当前,全球绿色发展需求巨大。各国应当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努力弥补绿色产能缺口,确保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让绿色发展真正惠及世界每个地方。我国通过自身努力为全球提供优质绿色低碳产品,同时大力深化南南合作,已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仍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新部署新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我国已经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紧密衔接,要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也要发挥目标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效。党中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政府有力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2024年我国新能源对GDP 贡献率达到10%,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持续涌现,“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和当前我国经济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截至2024年底,我国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大幅提前完成我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中这两项指标。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近10年,我国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80%和60%,中国制造的绿色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最新部署。“十五五”“十六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将接续实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党中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提出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不仅是气候目标,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气候韧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一揽子目标。这是对碳中和的再动员、再部署,标志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全面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战略定力。我国首次将适应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体现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一贯理念,着力提升城市气候韧性。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是对《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施的有力支撑。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绝对量超过此前所有发达国家历史同期水平,更新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超过全球当前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总和。目标宣布以后,我们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予以解释,对抹黑攻击的坚决回击。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绝不是触手可及的,不是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而是需要助跑、起跳、奋力向上跃起才能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作出这样的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将为我国带来巨大利益。
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世界意义。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个别国家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规则和秩序造成严重冲击,人类社会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个别国家两次退出《巴黎协定》、否定气候变化的科学性,虽然短期内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不确定性,但并没有其他国家跟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始终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上述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道义感召力和大国领导力。新一轮科技、能源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加速突破期,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一揽子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坚定各国信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为我国在百年变局中争取战略主动提供有力支撑。
坚定不移落实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035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持续落实好下一阶段目标任务。
在落实目标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复杂挑战中的强大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推动气候治理由战略擘画走向全面实施。近年来,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一些地方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陷阱论”“阻碍发展论”等消极声音有所上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个别国家搞“本国优先”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改变不了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高地。未来,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绿色动力,也将持续塑造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竞争优势。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气候治理的目标“松劲歇脚”“观望懈怠”。
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出台生态环境法典,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律。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加强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三是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优化升级观测预测预警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主动应对气候不利影响,减少损害损失。四是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提升市场活力,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碳市场在碳排放双控中的关键支撑作用,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五是加强科技研发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快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规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六是夯实基础能力。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政策创新。
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不仅自身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公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惠的贸易格局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正在损害全球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损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我们将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继续与各方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呼吁各方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相互鼓励、相互促进,而非掣肘制约、指责打压。我们将推动公正转型,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我们还主张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破坏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最终损害各方减排努力的国家需要承担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以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为全球创造绿色低碳发展机会,努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和贡献。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