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溪市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村党支部、争当学习型农村党员”活动,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全市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切实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构建三级教育网络,满足农村党员自主学习个性化需求。市里建立农村党员教育中心,依托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教育站,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建立教育点,构建起市教育中心——乡教育站——村教育点三级教育网络。教育中心紧紧围绕农村党员的需求来设计网络远程教育版面和内容,主要刊登党的基础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答复农村党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农村党员更好开展“自我教育”提供良好平台,并根据上级部署的任务、基层提的建议和形势变化及时充实、更新教育内容。农村党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满足了素质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建立三支教育团队,有针对性提升农村党员各方面素质。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讲师团,提升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整合市政研会、夜学讲师团、理论讲师团等的力量,调整充实10名理论骨干,建立新农村建设讲师团,经常性深入各镇乡(街道)、行政村,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宣讲,使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惠农政策入脑入心。新农村建设讲师团设置“发展百姓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干部领导艺术”、“各级惠农政策系列谈”等辅导课题18个,截至去年12月底已组织专题宣讲13次,近6100人次听取了宣讲报告。二是建立农技专家顾问团,提升农技水平、示范作用。依托“农民之家”的农技专家队伍,进一步充实新农村建设有关专家5名,成立“农民之家”巡回宣讲团,深入到田间、地头、基地,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党员的农技水平,打造“先锋基地”。截至目前,“农民之家”巡回宣讲团共计举办宣讲26次,培训党员2700余人次,内容有“无公害果蔬生产技术”、“小萝卜高产技术”、“土地改良与施肥技术”等。三是建立“红色教育”宣讲团,提升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全市广大农村党员深入开展向吴大观、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等四位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对兰溪本地原有的杨东海、俞三奶、倪增明等先进典型进行挖掘整理,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立足基层更好地服务“三农”。
开设三种教育课堂,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有用。一是远教+党校,搭建“理论课堂”。在开展远教理论学习的同时,由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委党校积极开展理论培训和学历教育,以此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如,今年3月举办了全市村书记、主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646个行政村的1200名村书记、主任分4期,每期5天,在金华市委党校进行集中性的异地培训。学习了“村官的责任和作为”、“村级班子建设与民主管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5个专题。先后举办3届学历教育班,截至目前,全市共253名农村党员干部完成了高中(中专)学历培训,170名完成了经济管理大专学历培训,101名报名参加了工商管理大专班的学历培训。二是远教+基地,搭建“基地课堂”。把网上技能学习与基地教学实践相结合,选择小萝卜种植、杨梅种植、珍珠养殖等本地特色产业,建立远教学用示范基地,通过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增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类农企对接示范基地20个,举办各类培训56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5700多人次。三是远教+合作社,搭建“协会课堂”。围绕本市产业布局特点,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协会、合作社建立远程教育站点,发挥合作社、协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为党员群众提供物资免费供给、技术指导等服务,把站点的资源优势与协会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远程教育与产业协会的相互促进。目前,全市采取“远教+合作社”模式共建立站点50个,全市共开办小萝卜、枇杷等各类“协会课堂”650多期,培训党员种养能手3300多名。
执行三项制度,取得教育实效、长效。一是建立学习档案。认真记载每位党员参加培训期间的出勤、课堂笔记、讨论发言等情况,村干部培训期间的表现将作为个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先进评比。每半年一次进行“学习型村党支部、学习型农村党员”的评选,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在兰江导报、市电视台《时代先锋》栏目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并奖励一定资金,每年组织受表彰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形成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保障经费。通过财政预算、党费核拨、培训经费调剂等渠道,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并做到专款专用。目前,全市多渠道先后投入培训经费130多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