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9月12日报道:秋粮丰歉,事关民生根基。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当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天左右,多地抓好农资供应,把好质量关,合力织密农资“保障网”,全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 “压舱石”。
秋粮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其丰歉直接关系民生根基与国家粮食安全。从陕西千阳的化肥保供到福建寿宁的打假行动,从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到多部门的协同发力,一系列实践清晰表明:织密涵盖“充足供应、严格质控、协同防灾”的农资保障网,是全力以赴打好秋粮“保卫战”、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核心关键。
保障农资供应“量足效优”,夯实秋粮生产“基础盘”。农资是粮食的“粮食”,充足且高效的供应是秋粮生产的首要前提。在陕西宝鸡千阳县南寨镇,种粮大户赵发强的账本最有说服力——他购进的260多袋粮食专用肥低于市场价,仅此一项就节省种植成本5000多元。这份实惠背后,是当地供销合作社主动担当农资供应主渠道责任的结果:提前备足农资,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田间提供咨询,还通过微信配送群实时发布农资信息、解答技术问题,把“农资店”搬到了农民家门口。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农资“够不够”的问题,更通过压缩流通层级、优化服务流程,破解了农资“好不好买、买得值不值”的难题。对农民而言,集中采购降成本、送货下乡省精力;对秋粮生产而言,稳定的农资供应让作物生长有了保障,从源头夯实了丰收基础。
严守农资质量“安全底线”,斩断秋粮风险“绊脚石”。“农资有保障,质量是关键”,这句话在秋粮生产中绝非空谈。假劣种子会导致作物减产,不合格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劣质农药则会让病虫害肆虐——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民增收,更直接威胁秋粮品质与粮食安全。福建宁德市寿宁县的行动给出了“守线”样本:当地供销社联合市场监管局执法大队,拦下2辆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流动车辆,依法查扣问题农资60余担,及时阻断了假劣农资流入田间的路径。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已形成“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管格局:农业农村部、最高法、最高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明确持续整治“忽悠团”、网络违规售种,紧盯走村窜户的假劣农资推销行为,一旦发现严查到底。这种“基层打假+顶层部署”的组合拳,既打掉了损害农民利益的“害群之马”,也为秋粮生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质量防线,确保每一粒种子、每一袋化肥都能真正服务于秋粮丰收。
协同农资防灾“精准发力”,筑牢秋粮稳产“防护盾”。秋粮生长后期,早霜、台风、病虫害等风险层出不穷,此时的农资保障不能只停留在“供与管”,更要与防灾减灾深度融合,才能守住丰收成果。国家层面的部署精准回应了这一需求:农业农村部近期派出工作组奔赴18个省份,实地调研指导秋粮生产与防灾减灾;中央财政紧急下达11.46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专项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实施秋粮“一喷多促”——对玉米、大豆、中稻等主要秋粮作物,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杀虫剂等给予补助。这些举措的核心,就是让农资成为应对灾害的“武器”:用抗逆剂抵御早霜,用杀菌杀虫剂防控病虫害,用叶面肥弥补灾害造成的养分流失。当前,正值病虫害多发重发期,只有将农资保障与科学防控结合,抓住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和关键环节,才能在灾害来袭时“有备无患”,确保秋粮在“最后一公里”实现稳产增收。
秋粮“保卫战”不是单点作战,而是一场需要“供、管、防”协同发力的系统战役。从千阳的“降本肥”到寿宁的“打假行动”,从七部门的“质量监管网”到中央财政的“防灾补助”,每一项举措都是农资保障网的重要织线。唯有持续织密这张网,让农资供应更充足、质量更可靠、防灾更精准,才能全力以赴守护好每一寸秋粮田,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静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