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伊犁河谷的“流动党校”

活跃在伊犁河谷的“流动党校”


  【背景】

 

  在新疆伊犁河谷东端的巩乃斯草原腹地,活跃着一座座“流动党校”,被农牧民称之为“奔‘小康’的引路人”。自2008年始建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流动党校”19座,有各类教师376名,举办大规模教育培训现场会76场(次),2000余名党员群众学会了1至2门实用技术。基层党员经过培训后,先进性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积极性高涨。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更加顺利,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0人。

 

  【嘉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庞晓红

 

  记者:建立“流动党校”的初衷是什么?

 

  庞晓红:新源县居住着哈、汉、维、回等29个民族组成的30.33万人。地域广、海拔高,最远的乡镇离县城84公里,最远的村落离乡镇112公里,最远的牧民定居点离村186公里。针对241个偏远农牧民定居点、冬夏季牧场和2100名牧区党员相对难集中、老弱党员难以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现状,新源探索建立县直机关“流动党校”,以求解决农牧区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事实证明:建立“流动党校”, 丰富了城乡党建资源的共享,扩大了党组织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做到了不留死角。

 

  记者:“流动党校”怎么个“办”法?

 

  庞晓红:组织架构是办好“流动党校”的基础。组建“流动党校”时,各党组织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确认等方式,抽调理论政策基础较好、“双语”水平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党员干部组成师资队伍。

 

  办好“流动党校”,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绝不”:绝不避远就近,再偏远的地方,再难走的路程,只要有农牧民居住,只要农牧民需要,就要想办法把培训服务送到;绝不失信于民,只要与农牧民有约定,尽可能如期赶到,不让农牧民失望;绝不畏难退缩,尽管近几年办校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仍然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目前,流动党校行程4万多公里,走遍了全县11个乡镇、77个村,开办各类培训班230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3320人次,培训农牧民63850人次。

 

  记者:与固定党校相比,“流动党校”有哪些特点?

 

  庞晓红:在理念上,倡导“农牧民需要什么,‘流动党校’就送什么”。我们把讲党课与讲科技知识、惠农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教员既讲党的基础知识、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也讲科学种田、科学养畜、节水灌溉等农牧业适用技术和农牧民增收措施。

 

  “流动党校”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人多的时候集中讲,人少时“面对面”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地讲。采取上门走访、现场指导、现身说法、政策宣讲等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延伸至村、小队、农户和田间地头、牧民点,改变了过去将党员群众集中在乡(镇)党校、村级阵地、集中放牧点进行教育培训的传统方式,深受广大农牧区党员、群众的欢迎。今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又开通了农牧民远程教育电视频道,农牧民在家中通过电视就可以收看、学习各类种养技能。

 

  记者:下一步,“流动党校”还有哪些新打算?

 

  庞晓红:今年,县委还将进一步加大县直机关“流动党校”投入力度,县财政专门划拨了154万元用于“流动党校”的场所设备、教师补助和必要的交通工具。同时,将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电视专用频道、“党员农家课堂”、“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与“流动党校”捆绑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还有,将正在实施的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成员和县直机关党组织书记担任村队“名誉书记、主任”制度,进一步延伸到各农牧民定居点、冬夏季牧场。进一步完善“流动党校”管理、师资培训和授课方式,使之成为农牧民群众政策法规的“传播点”、技能传授的“培训点”、致富信息的“发布点”、社情民意的“收集点”。

 

 

本文关键词: 白景明 财政政策 积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