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杨春,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一名职工。提起我们的所长孙素芬,我认为不需要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描绘,她务实创新,甘于奉献,做事情精益求精,让我看到了“求实创新,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和谐发展”的农科精神在闪光。
她从实际出发,带领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息需求调研,足迹遍及京郊农村。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了解的农民需求为切入点,以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新途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与利益。
孙素芬和她的团队主持建成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网络传播方式,构建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新型农民远程培训体系。在孙素芬的努力推动下,到目前为止中心已在京郊农村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4233个,覆盖了北京郊区的所有乡镇,并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使“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农民远程教育目标成为现实。
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作为北京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她先后主持了国家、北京市的各类科研推广项目30余项,荣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金桥工程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获得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光从数字来看,就能看到孙素芬智慧与能力,以及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她不断开拓创新,带领全所职工在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农民远程教育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第一个创建了北京地区农业门户网站——北京农业信息网,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农业网站之一;第一个建立了北京市农业电子图书馆,并推广到郊区县;第一个建立了北京市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成为北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最丰富的信息源头;第一个建立了北京市农业语音咨询服务系统,使农民能通过电话查询农业信息。这么多的第一,足以看到孙素芬作为信息所带头人所具有的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精神。
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西府营村,位于北京最北端,这里距离怀柔城区有100多公里的山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和闭塞。为了能致富,村民彭光海前几年借钱包下了村里500亩的荒山种下了板栗、核桃。可他没有种植技术,效益一直不好。彭光海心里着急,就一次次跑到城里和乡里咨询技术问题。为了能到北京城里听一次课,彭光海要先赶到怀柔住上一夜,第二天赶头班车进北京。他花费了不少财力和精力,但收效不大。乡里的科技管理员跟他建议说:“要不你试试跟农科院联系一下,在自己家里安个‘大锅’,闹个远程教育,比你天天跑强多了,通过网上还能随时查信息。”于是他硬着头皮给孙素芬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孙素芬亲自带人给彭光海家安装了站点设备,手把手教他怎么用。
彭光海这个摸了几十年锄头的人拿起鼠标手指怎么都是硬的。孙素芬走后,他就把孙素芬教他的东西全忘了。自己鼓捣了几天,还是不行,于是他又硬着头皮给孙素芬打电话。这个电话引起了孙素芬的思考。信息沟通的平台给农民搭建起来了,可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如何根据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呢?
很快,孙素芬和工作人员制作了一张如何使用电脑的小片子,从零开始,从开机、关机讲起,到怎么通过“大锅”接收农业信息,简单易懂。片子做好后,细心的孙素芬考虑到彭光海的实际情况和收看习惯,片子刻成了VCD盘,送到了彭光海手里。
如今,彭光海的家已经成了村里的学习课堂。他通过“大锅”接收农科院提供的远程教育课程和培训计划,组织村民到他家里收看。尝到甜头的彭光海跟孙素芬说他想养鹅,能不能给他提供点养鹅技术。孙素芬很快组织专家,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养鹅技术培训,彭光海学会了养鹅技术,当年养了1000只鹅就挣了2万元。彭光海还带动几户农民养鹅致富,成立了“西府肉鹅协会”。村里的人都夸他说他有头脑,他说:“没有孙素芬,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身为信息所所长,她注重自身执政能力的提高,工作中勇挑重任、勇担风险,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升执政形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了所事业和谐发展,使信息所实现了从传统研究所向现代研究所的转变,并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点上她耐心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做出的各项决策都能符合实际和群众需求。造福于职工,她不计个人得失,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职工,把我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我们在单位里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她是科技的使者、农民的朋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实践着“三个代表”的伟大使命,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在做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级平台建设项目时,从开始的项目需求调研到北京市发改委立项,从平台的建设实施到测试应用,所长给我的印象就是务实,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做项目建议书代可研报告时,她放弃自己大量休息时间来评阅审核项目书,提出很多合理化的修改建议,报告日趋完善。当进展遇到困难时,她总能给我们指明方向,使我们能够一往无前的走下去。当我们加班很晚回去的时候,发现所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每当这时心中总是充满了感动。
有媒体这样报道孙素芬: “把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现代化文明成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农民共享,向着这个目标,孙素芬二十年如一日奋斗拼搏在农村信息化道路上。面对荣誉,她保持着淡定和从容,从未表露过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她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孙素芬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全国74万个乡村都建起远程教室,建成一座全国农民学校,真正实现“村村有教室、人人受教育”、“一人讲、万人学”,怀着这样的信念和憧憬,她不畏艰难,继续在农村信息化道路上跨步前行,用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期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动人风采。”
我想这就是孙素芬真实的写照,身先例行,为我们做出表率,永远是我们学习与工作的楷模,农科精神在她身上放光芒。
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