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风雨走来,鲜花是你的风采;你向大地奔去,丰收是你的挚爱”!大家好,我叫宋瑞连,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的种子检验员。刚才我朗诵的是种子生产者对种子深情赞美的诗句,多年来,我目睹了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玉米种子,以诗一样的情怀,以乐观的心态,常年坚守在大西北种子基地,由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耕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之计在于春,记不清多少次他们穿越沙漠,历经风险。大家还记得去年4月25日那场把西北刮得遮天蔽日的“黑风”吗?您可知我们的技术人员曾身临其境,经历磨难!那是下午四时许,共产党员冯培煜同志在张掖市先锋村落实完基地后,在拉亲本的卡车上,突然呼呼声从远处传来,霎时间狂风大作,只听得,噼!啪!咚!嘣!交替作响!飞沙打在车窗、砸在了车顶,车子被刮得左右打横;车轮时而陷进沙漠而寸步难行;挡风玻璃被走石击碎而触目惊心!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沙尘暴天气,他沉着冷静,依然顶风雪、冒严寒、忍饥挨冻,经历装车,堵车,由张掖到武威,又从武威到张掖连续工作两天一夜、行程千里,终于将亲本种子及时运回并分发到制种户,为抢时播种创造了条件,为丰收打下了基础。他们就是这样为了完成制种任务,为了西北农民的增产增收,马不停蹄地艰难跋涉!不畏困苦地奔波转战!
“三伏”,白天气温时常高达40℃,到了深夜气温会降到10℃以下,“早穿棉衣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 是对当地气候的生动素描!此时是玉米生长最旺盛时期,更是种子质量保障的关键时期。为生产出高质量的种子,他们远离京城,天天吃住在基地农村,仅在一个“伏天”,一名技术员至少要步行1500多公里,他们在用双腿丈量着西北的千山万水!当城里人吹着空调,喝着冰水过“桑拿天”时,他们却在烈日炎炎的田间穿梭,在旌旗猎猎的青纱帐里挥汗如雨,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职责,默默奉献,为党旗增辉!
由于海拔高,降雨少,基地生活用水依然是祁连山流淌下来并窖藏的雪水,他们到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克服闹肚子、倒时差、适应高原气候的煎熬。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在基地连续工作三个多月,一住就是100多天。冯培煜从体重85公斤降至不足70公斤,指甲因水土不服、营养不良而形成了道道深沟。赵久然主任多次打电话问寒问暖!担惊受怕的儿子望眼欲穿!日思夜想的爱人在家翘首以盼!当赵主任亲自将他送回远在河北丰宁的家人身边时,作为妻子---我看到黝黑、憔悴的丈夫顿时泪水涟涟!惊喜的儿子将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捧到了爸爸胸前!疲惫的他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共产党员陈进忠同志在种子生产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今年已经58周岁,为了新组合试制成功,早早来到基地,进行观察、记载;多年来,由于奔波劳累,重度痔疮治愈了又犯,为了规避与当地偏辛辣的饮食习惯,经常在去基地前自备一些口味轻淡的食物。当院党委书记秦树福、院长李云伏等院所领导亲临基地指导工作时,在田间他仍然表示:“在甘肃基地,自己比新同志熟悉情况,要带好新同志,站好最后一班岗” !
还有已经年近花甲的王玉良、刘德民等老同志和年轻同志一样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黑发在变白,容貌越来越苍老……!!再苦再累,他们无怨无悔!
他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期望,将北京农科院为“三农”服务的农科精神、先进技术与思想理念带到了西北,带到了甘肃农村。冯培煜同志针对基地地膜制种,因母本少,父本多等制约产量提高的实际,实施了“一增、一减”为核心的配套技术方案,当年就实现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大西北树立起了北京农科院形象!
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西部农村组织千家万户进行玉米种子生产做到一两年、几个品种、小面积地块达标并不难,难的是连续十几年始终保持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他们做到了!!多少年来,这支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在玉米各制种环节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种子质量与数量安全,同时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为农业丰收、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耸入云的祁连山,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见证了农业科技工作者,一代又一代“吃苦、耐劳、敢于牺牲” 的奉献精神!戈壁深处、片片绿洲的万亩农田,见证着普通党员对于“三农”服务尽心尽力的一片真情,他们用犁耙画出了方格,以种子当笔墨书写着:“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
科技工作者就像一棵棵小草为戈壁荒原献上了丝丝新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每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粒粒饱满出色的种子——“用顽强的身躯,披绿桑田沃土!用蓬勃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在我眼中,他们尽管朴实无华,然而却平凡而伟大!他们是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们是榜样,带领我们发奋图强,让美丽祖国更加欣欣向荣!让大地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