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琳,是区财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民财政为人民》。
大家都知道,资金是一级政府维持运转和施政的重要保障。我们财政局呢,就相当于政府的财务总管,CFO,负责财政资金的收入收缴和支出管理。对于大家来说,财政工作就像空气一样,虽然平时看不到,但却处处少不了。
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海淀区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近郊区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以科技、教育著称的城市功能拓展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我区实现GDP271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91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近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350倍,位列全市第三。咱们区的家底是越来越厚实了,我们财政人花钱虽然少了许多捉襟见肘的窘迫,但是也多了许多如何管好钱的压力。正所谓“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多年来,海淀区政府把大多数财政资金都投向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项目上。从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区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5%,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部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75%,这些支出,使我们的住房更宽敞,出行更便利,学校更美丽,医疗保障更完善……
总之,我的感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海淀区财政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财政支出阳光普照面面到,很给力!
下面我就拿大家关心的身边事儿聊聊。
先看看教育。海淀区的教育有“四多”,好学校多、老师多、学生多、政府投入多。“十一五”期间,海淀区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突破了200亿元,这比有些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仅2010年,区财政对每个学生的平均投入就达到了2.2万元。同时,还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强校和弱校联合,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另外,还安排3亿元农村地区学校专项补助资金,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对这一点,海淀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副校长彭风雷深有感触,他说,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地势偏远,老师待遇低,很多骨干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调到城里学校任教了。但从05年起。财政每年给每个农村教师补贴1.29万元,这样一来,学校老师的月平均工资能达到5000元,和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不但如此,在财政支持下,学校还建成了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的田径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宽敞舒适的宿舍楼和家属楼,开通了校园局域网……渐渐的,随着财政的春风往北吹,向南飞的教师少了,而且有的又飞回来了。
再看看农民。都说在海淀生活的农民是幸福的,这话一点也不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淀区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海淀区对拆迁补偿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使老百姓既能实实在在的拿到拆迁补偿款,又有可供出租的房屋,继续获得收入。为了让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以后生活水平不降低,咱财政自掏腰包为农民打造就业岗位,聘请本区农民管护生态林,每年支出8000多万元为6000余名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对于农民的后顾之忧,咱财政也想到了。现在,海淀区99%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1%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养老保险和新农合的区级财政筹资标准可都是全市之首。这样一来,“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事儿再也不会发生了。
接着咱们聊聊大家对关心的医疗。海淀辖区内的大医院非常多,密集程度居全市之首,为全区人民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区政府还投入近4亿元在老百姓家门口建立了2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这些站点都是政府标准化建设,房屋由政府无偿提供,设备购置和运营经费由政府保障,连人员工资也全部由政府买单。我有一位亲戚住在文慧园,是个老病号了,每次看病都要坐车到北医三院,排队挂号、看病、检查、拿药,一去就得多半天儿,现在有了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再也不用早起去大医院排队挂号了,从家出发几分钟就到,服务中心的医生态度好,水平也不错,而且还为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便于进行病情的监测和日常管理。以至于她每次见到我,都会说,现在看病真方便,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这就说到了咱们的保障性住房和菜篮子工程。截至到今年年底,区财政将投入23亿元,力争建成和购买7000余套房源,基本解决全区6000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为解决百姓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政府投入大批资金,完成了108家社区便民菜店建设和菜市场升级改造,花两分钟到社区服务站,就能把米、面、粮、油、菜全都买齐了,价钱还比超市的便宜。为了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区财政还投入2亿元为53万户居民免费安装了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投入近亿元为各个社区更新了全民健身器材。
上面说的这些呢,大家能直接用到、享受到,我们财政支出还有一大部分就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五”以来,区财政基本建设投资超过了450亿元,用于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等项目上,这些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外部空间,造福社会、惠及民生。说到这,不得不提中关村,30年来,中关村已经成为海淀发展的一个缩影,告别了狭窄的砂石路,低矮的居民房,如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就在这里,一栋栋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企业发展壮大,正引领着海淀区成为北京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我是八零后,没吃过什么苦,所以听到纪老的传奇经历,高大姐的感人事迹,我心中充满了敬佩;听到王阿姨、赵大姐讲述的家的变化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感动不已。感动之余,还有一点自豪,因为我知道,社会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财政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何其幸运,能够从事这份职业,我们的责任又是何其重大,因为财政改革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策马扬鞭,为促进海淀区社会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为海淀人民生活的更美好、更幸福而保驾护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