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並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1922年,李大钊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赴上海会见孙中山。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25年因「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遂逃入东交民巷俄国兵营。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苏联大使馆,发现大量军火及策划颠覆民国活动的证据,李大钊全家同时在俄国兵营被捕,李大钊接受军法。4月28日,李大钊同另外19人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5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参与编辑《新青年》,並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
- 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2025-05-20
- 1925年1月:推动大革命高潮加速到来2025-01-06
- 1924年12月:积厚成器 风禾尽起2024-12-13
- 李大钊2024-07-04
- 瞿秋白2024-07-04
- 1924年6月:开辟新局 积蓄力量2024-06-11
- 服务“两企三新”青年 汇集朝阳多元能量2024-05-14
- 1924年5月:笃行共进 成效始现2024-05-14
- 《新青年》唤醒新青年2024-04-22
- 1924年3月:应时而进 乘势而为2024-03-07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城市更新让胡同文化更“京彩”
- 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 董昀 | 读懂中国的五年规划:“十四五”回顾 “十五五”前瞻
- 【党员课堂】陈坚: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作风建设篇
- 铭记抗战历史,在吾辈自强中勇毅前行
- 算力跃居全球第二 数字中国崛起的新质生产力密码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超越竞技范畴的技术革新引擎
- 用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引擎
- 绿水青山间的富民路——“两山”理念二十年实践启示
- 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精选视频
【学习思想】千年生态智慧闪耀绿水青山间
《地道战》背后的真实抗战史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与“径”:新时代的行动与实践
文化主体性的“魂”与“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文化主体性
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从近代困境到当代觉醒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