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近日指出,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违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或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18个省至2012年底仍在执行的自定财税优惠文件有760多份,近两年向企业减免或返还税费371.31亿元;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民生等领域投入不足,抽查的54个县中有47个县的民生投入多项未达标。这种反差,令人深思。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地方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民生投入足额、及时到位。如安徽省2012年财政民生支出达3161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总支出80%,民生支出总量排名全国第7位。特别是,今年截至5月底累计拨付资金达400.9亿元,占年初计划筹资额的66.3%,是民生工程资金拨付、开工速度最快的时期。实施了近7年的民生工程,搭建起了改善民生的政策框架,充盈了“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给群众带来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实惠。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的民生投入“欠账累累”,甚至仍然“唯GDP是瞻”,宁愿将资金违规补贴招商引资,也不愿补贴给民生项目。诚然,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但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我们不能只盯着民生投入的资金有没有经济效益,更要看到民生投入收获的民众幸福、激发的精神动力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
其实,民生投入并非有些人眼中的“亏本买卖”,扩大民生投入,拉动社会内需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民生导向,才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培育市场。几年前实施的家电下乡工程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4年间,仅安徽一省就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320.7万台,销售金额逾614亿元,百姓获得财政补贴74亿多元。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拉动了消费、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轻工业生产,给政府带来税收。
如何改变在民生投入上处处“惜金”的现象,首先要做好制度设计、发挥制度张力。从安徽的情况看,预算的刚性保障,将民生项目的投入从年初就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千方百计保障到位,不留硬缺口。有保有压,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减少基层配套。如在确定33项民生工程筹资方案时,就按照“省级为主、分级负担、财力下移”原则,市县配套比例由2007年的21.1%下降为2012年的14.8%,5年下降6.3个百分点,减轻县级财政负担,保障资金到位率。同时,还要探索多元筹资,解决资金难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合资共建、贴息补助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对于一些工程类民生项目,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兴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消费,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约束、监督,使财政预算执行更到位。
民生投入达标不达标、到位不到位,不单是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深层次上看,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达标不达标,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到位不到位。感情达标了,关注到位了,钱,不是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