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文章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石强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持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十四五”以来,支持的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先进产业聚链成群……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能推动中国经济跑出向“新”提“质”加速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统一模板、标准答案,必须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江苏着力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北京将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等七项目标上发力;广东将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要求,在适合的土壤里培育产业的“种子”,才能化优势为胜势、让产业大树茁壮成长。锚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打好“特色牌”,多用“土办法”,走好“差异路”,才能收获更强劲的经济动能、更强大的发展韧性,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当前,不少地方谈创新必说新质生产力,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盲目求“新”而忽视了“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指出发展症结:“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发展,而要承认客观差异、遵循发展规律、理性作出决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从全局谋划一域”又“以一域服务全局”,既“抢位发展”又“错位发展”,才能在“量”上接连跨越新关口,在“质”上持续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
向“新”提“质”,以“质”催“新”。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重要任务之一。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今天,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锚定因地制宜,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就能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作者:丁恒情 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委组织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