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消费不能成腐败掩体

职务消费不能成腐败掩体

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挥金如土,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有官员自曝,地市级副职至少配三辆车,每年职务消费逾百万。

职务消费,本无原罪,它的设计初衷,是为公务人员履行公职的必要消费兜底,可在眼下,职务消费已呈泛滥成灾之势:据了解,早在2007年,我国公务员职务消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就高达24%,行政成本高居世界首位。

在有些基层地区,职务消费已然处在失控状态:它面广线长、名目繁多,涵括手机话费、差旅费、招待费、公车及燃油费等,而假公济私式腐败,也披着职务消费的“马甲”潜行。“白条收据假发票,吃喝玩乐全报销”“出去一包票子,回来一把条子”等,就是对职务消费“异化”景象的素描。

职务消费过度膨胀的背后,是权力触角的外伸。不少公务人员借职务消费之名,来发掘“身份附加值”,在肆意挥霍下,职务消费俨然成了藏污纳垢的“无底洞”,迄今为止,在不少地方,职务消费都是笔模糊账,罕有官员能说出确凿数字。

这也意味着,职务消费还是个“暗箱”,游走在治理盲区。在当下,虽说反腐势头正劲,可职务消费仍处在鞭长莫及处。它与腐败的灰色“脐带”,并未被制度剪断。职务消费的模糊特性与监管盲点,难免编织起腐败的掩体;而柔性预算,也很难为权力扎起制度篱笆。

臃肿的职务消费“躯体”,会助长奢侈之风,“当家不知柴米贵”,花起钱来如流水,损害的是行政伦理。与此同时,它还会抬高行政成本,形成“挤出效应”,挤占民生投入的空间,造成财政的畸形倾斜。

事实上,2012年5月,财政部等曾发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令禁止国企负责人超标购买公务车等。这释放了规范职务消费的信号,可因问责欠缺、针对面太窄,其约束力终究有限。

让职务消费“瘦身”,说到底,是要增强对权力的制约。“只花不拿,纪律不查”式的管束漏洞与治理懈怠,显然太过粗放——若无对腐败起码的制度警惕,若没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决断意识,又怎能抑制公务人员的寻租冲动?

在当下,某些地方正推进诸如“包干制”之类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它指向的“遏制职务消费奢侈化”,不乏合理性。

但这类改革,应依附在治本式制度框架上: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消费,将职务消费晾晒在阳光下,接受舆论监督;对职务消费主体、范围等明晰界定,避免它成为“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筐;构筑缜密的现代预算制度,让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被“黑洞”吞噬。没有制度笼子,一切只能是隔靴挠痒。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