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全党曾出现过两次学习党史的高潮。一次是在第二个历史决议公布之后,另一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之后。不同历史时期,学习党史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党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作为“红色摇篮”的上海,又能从党史中汲取哪些“营养”以助推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云教授。
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与昔日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从党史中吸取养分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点上,今昔是一致的如果带着猎奇的心理学习党史,就必然会忽略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功绩的认真研读,从而影响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的正确理解
只有解读真史和信史,才能吸取党史正能量
解放新论:建党90周年时,网上曾做过一项调查,居然有许多网民不知道党的诞生地是在上海。学习党史,已刻不容缓。但是,不可否认,时代的变化也对传统的党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历史上相比,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应该重点学什么?
张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从《新青年》的创刊到“一大”的召开,凸显了聚集于上海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艰辛努力和心血奉献。对这些基础历史知识的迷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党史,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解读真史和信史,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取党史的正能量,总结党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党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与昔日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从党史中吸取养分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点上,今昔是一致的。
列宁说过:“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认为这是用“科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的“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既有曲折和反复,也有艰难和险阻,积累了方方面面的丰富而实用的经验和教训,这无疑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不仅如此,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要准确地发现问题、圆满地化解矛盾,从党史中探寻智慧和力量,也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
不过,学习党史也要因时制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得有个与时俱进的改进,包括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这正是我们今天强调学习党史的方法论意义。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新时期新阶段,围绕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把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作为党史学习的重点。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自身建设的一条主线,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的“总开关”。其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刻,作用之巨大,都早已为党史的实践活动所检验并得到证明。
用正确态度学习党史,用科学理念考量党史
解放新论:由于种种原因,党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看上去总是模糊不清,这给所谓“秘史”、“野史”等提供了流传空间。如何看待党史学习中的猎奇心理?对于一些存在的历史争论尤其是对于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和研究,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张云:对党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和评价,大家通常都十分关注。但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真实情况的梳理、研究和评价,又几经反复,于是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党史是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取舍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党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高、大、全”的正面宣传,以及一些事件涉及政治性和保密性而被封存,原本非常清楚的史实,被人为地加重了其中的神秘色彩,从而引起猎奇,这实属正常。但过分的猎奇,却往往成为党史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如果带着搜寻奇异事情的心理学习党史,就必然会忽略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功绩的认真研读,从而影响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的正确理解。
从党史研究的发展过程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缺乏实事求是的研究氛围,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有失偏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学术界的春天,中共党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也走上了繁荣发展的正确轨道。许多人和事逐渐恢复了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不过,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另外一些倾向:有的对有问题的人物和有争议的事件,进行翻案,却翻过了头,甚至企图推翻正确的历史结论;有的出于记忆上的原因,对某些历史事实作了错误的描述,为后人留下了障碍,设置了历史的谜团; 有的为了标新立异,将党史这样一个非常严肃而且特别严谨的学科领域,搞成了“戏说”;有的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采用无中生有的卑劣手段,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进行肆意贬损和恶毒攻击。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辨伪、考订、拨乱反正,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中共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对此,我们主张开展积极的学术探讨,发扬民主,自由争鸣,以明辨是非,逐步达到认知的统一。在这方面有些标准可以参考,有些原则可以遵循。比如对党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以事实为依据,由实践来检验,不能根据政治需要去上纲上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顾当时的历史环境,而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要注重对历史经验特别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但不要过多地追究个人的责任,等等。总之,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党史,要用科学的理念去考量党史,使党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写信史、学真史,营造讲真话做实事的氛围
解放新论:据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的撰写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2011年出版的党史第二卷,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在评价上也有所突破,相对淡化了阶级和革命色彩。如何看待党史编撰中的这种变化?
张云:《中国共产党历史》从2002年出版第一卷到2011年出版第二卷,并校订重印第一卷,到不久的将来出版第三卷,这是党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党史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部正史,党史第二卷的确给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觉。二卷记述的是共和国起步的重要历史,又是一段比较复杂的历史,比较难写。“难”的关键在于是否“真准细”,是否实事求是地详细复原了历史的真相,是否给予了准确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这是衡量好坏的基本标尺。二卷在这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做出了贡献。当然,“真准细”也是相对的,有的问题宜粗不宜细,但有的问题却是越细越好。比如,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不惜以大量篇幅,详细叙述了严重错误的演进过程,点明所造成的灾难性恶果,分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错误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制度根源和思想根源,总结“值得后人永远汲取”的教训,并进而指出,这些错误和挫折,尽管处境艰难,最后还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来纠正和克服。这样写,既使人明辨了是非,又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引导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卷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党史人物的评价,也有了新的突破。在对毛泽东功过是非进行评价和考量的同时,也对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作了相应的评价,再现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历史贡献和重要作用。
党史编撰中体现出的这种变化,虽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是一种跨越,是一种质的飞跃。而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党史学习、宣传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达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也必将营造出一种写信史、学真史、讲真话、做实事的时代氛围。其意义不可小视。
上海党史资源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解放新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这意味着,学习党史不能为学习而学习,要带着问题去学,为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寻找可资借鉴的思路。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挖掘党史中的宝藏,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张云: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古人说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道理,不失为一种真知灼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强调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和研究党史,在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不仅留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胎记,而且从一大召开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前党举行的五次代表大会中,有三次在上海举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上海人民也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党史中所蕴含的宝藏,集中反映的是一种精神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文化积淀。这种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应该是当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学好党史,就会提供给我们一个信念坐标——听党指挥,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理想信念的坚守维系、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这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动力。
学好党史,就会提供给我们一种价值追求——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毕生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学好党史,更会提供给我们厚实的文化积淀——包括经验教训的总结、路线方针的实施、科学技术的创新等软实力的展示。这是党在60多年来领导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产物,是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结果,为上海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弘扬,更是一种时代诉求和历史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