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环境报》11月11日报道,从PM2.5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到野生丹顶鹤、大鸨从“稀客”变“常客”,再到公园总数达1100座成为“千园之城”……“十四五”期间,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10月31日,游客在北京五塔寺内赏秋游览(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背后,源于系统、精准的治理策略。在系统治理上,近年来,北京通过出台《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勾勒出清晰的中长期治理“路线图”,并将宏大的战略分解为年度行动计划中的百余项具体任务,以“压茬推进”的方式,将“规划图”层层转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施工图”,确保了治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精准施策上,无论是针对汽车制造、印刷等重点行业的“一厂一策”深度减排,还是围绕机动车“油换电”、非道路机械新能源化的精准发力,或是推广基坑气膜封闭作业等绿色施工方式,都充分彰显了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特别是实施“0.1微克”行动,体现了以精准思维把工作做到位的极致追求。“一河一策”推动母亲河复苏,构建从“受纳水体”到“排污单位”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了对水环境的系统化、精细化管控。这种既注重宏观战略布局,又强调微观精准落地的治理模式,是北京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的核心密码。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北京以绿色化、数字化推动产业升级,以生产力“含绿量”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在严格落实“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不是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而是注重以绿色化、数字化推动产业升级。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绿色转型的基石,北京将绿色转型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体系。从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量突破120万辆,到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从顺义光伏、大唐风电、安定垃圾发电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成,到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环球度假区常态化全绿电运营,能源领域的绿色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绿色动能,培育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北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将生态福祉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品质。从两轮“百万亩造林”营造的片片绿洲,到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带状绿地,基本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温榆河公园从砂石场、养殖区蜕变为“城市绿肺”,正是这种“还绿于民、还景于城”理念的生动体现。亮马河、清河、小龙河等滨水空间的复兴,让河湖不再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客厅”,皮划艇、帆船等运动的兴起,让“幸福河湖”成为市民身边的“诗和远方”。将噪声、油烟等群众“身边忧”纳入“每月一题”专项治理,体现了治理触角的延伸,追求的是更高品质、更具人文关怀的宜居环境。平谷黄草洼村的精品民宿、延庆赛区的可持续发展,则展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成功路径,让生态价值切实惠及民生。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的巡河身影,超过570万人在碳普惠平台上的减排努力,无不彰显着市民积极参与的热情。这种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与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相互促进,形成了一条从共建到共享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从“0.1微克”攻坚到建设“千园之城”,一场以“绿”为底的深刻变革,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都新图景。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