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节约成习 俭以养德

[解放军报]节约成习 俭以养德

核心提示:从中国夏桀的穷奢极欲到古罗马帝国贵族们的奢侈无度,从清朝“八旗子弟”的蜕变到苏联“共产主义新贵”的垮台,无不深刻地昭示一条真理:丢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沉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这样的个人没有出息,必然被生活抛弃;这样的民族和军队毫无希望,必然被历史淘汰出局。

日前,中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刚性制度、强力督查为遏制奢侈浪费提供了有力保证。“芥子纳须弥”。崇尚节俭还是奢华、追求质朴还是享乐,一些人总以为是小节小事,实则影响社会风尚,进而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应从我做起,从当下践行,让节约成为生活习惯,以俭朴涵养人品官德

中央八项规定和军委十项规定发布以来,狠刹“四风”成效明显,从机关到基层,处处呈现出一派风清气正的新景象。但也有人担心,眼下“顶风上”现象虽然收敛了,但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去之后,这种坏风气会不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呢?日前,中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解除这种忧虑提供了有力保证。遵照中央要求,我们既要以刚性制度约束和强有力的监管督查遏制奢侈浪费现象,也要努力增强节约意识,进一步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让节约成为生活习惯,以俭朴涵养人品官德。

“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节约的习惯、俭朴的生活,看起来是个人小事,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个人范围,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从中国夏桀的穷奢极欲到古罗马帝国贵族们的奢侈无度,从清朝“八旗子弟”的蜕变到苏联“共产主义新贵”的垮台,无不深刻地昭示一条真理:丢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沉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这样的个人没有出息,必然被生活抛弃;这样的民族和军队毫无希望,必然被历史淘汰出局。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不仅有物质财富上的意义,更有思想道德上的感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寻常之物,无不是经过多少人付出无数艰辛才创造出来的。珍惜它们,就是对天地馈赠的敬畏,就是对劳动者的敬重。如果以为生活富裕了,就可以任意挥霍,那就必然从感情上疏远劳动人民,阻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个别人受西方价值观和传统糟粕文化影响,把节俭等同于吝啬,把挥霍无度视为“出手大方”,“脸面有光”。实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生活富裕了,富而不奢,能省则省,才能赢得尊敬;挥金如土,暴殄天物,只能被视作“没有教养”。众所周知,周总理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就在肘部补个大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朱德同志革命的一生,也是勤俭节约的一生。他在旧军队中官阶已经很高,却不图安逸,宁愿到欧洲勤工俭学,过艰苦的生活。在井冈山,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佳话。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德高望重,却和两位青年教师合住一孔窑洞,盖一床旧被子,在大食堂和大家吃同样的饭菜。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以苦为师的崇高品德是我们永远应当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的日子尽管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而且生活一天比一天改善,但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既让生活过得富足,也让人生过得高尚,应该是我们永不动摇的价值目标。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当县委书记时,一位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都要换成新的。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干部分管财政,拍着胸脯说:“花钱我负责。”但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就不能革命了吗?”他接着说:“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焦裕禄的这一番话,应该如警钟长鸣,永远响在我们的耳边,激励我们俭以养德,砥节砺行,自觉地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贯彻好、落实好。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