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国各地展开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纪念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主题展览、晨读宪法、庄严宣誓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国人充分感受到了宪法的崇高。
通过制度性的仪式,让人们感受更为具象、清晰的宪法,是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人们都来读一读宪法,都来感受一下这份“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的正大庄严,都来体味一下这部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恢宏内涵,从中找到并理解自己的生活映像,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夯实法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宪法日”不仅是普法日、学法日,更要成为懂法日、敬法日。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呼唤宪法的精神和力量。如何让食品变得更安全,让就业“门槛”变得更少,用什么把强拆挡在门外,用什么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些现实的拷问都需要依法来予以解决。特别是随着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多元多变的思想观念、难以突破的固化利益、无处不在的暗礁险滩,最大限度凝聚起全社会的改革共识,根本还是要将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宪法上来,统一到对宪法的尊重和信仰上来。惟此,改革进程才能稳步推进,法治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一个国家的法治之路,只能根植于这个国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要么将依宪治国简单等同于西方“宪政”,要么拿着西方“教科书”对中国指手画脚。实际上,在我们的宪法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是有着明确规定的。依宪治国,要实现的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跟西方“宪政”单纯强调分权制衡、轮流执政、集团分利等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宪法必须成为每位国人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宪法的脉搏、法治的互动,“中国号”列车就一定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轨道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