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协会去“官气”更要去行政化
书协领导“被辞职”,看来陕西有关方面这次清退动了真格,不过此事从侧面也可看出,一些官员对于文艺协会“领导”身份的依依不舍,以及相关文艺协会治理机制的缺陷,无法通过正常的人事程序,对任职官员进行清退。
眼下,一些文艺协会已沦为十足的名利场,大量官员长期占据文艺协会重要职位,围绕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寻租饱受社会诟病。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强制官员退出,这一治理措施堪称必要。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央巡视组对“陕西领导干部参与书画活动过多”的点名,没有陕西全省的统一清退行动,仅靠周一波在媒体上撰文呼吁,恐怕陕西书协的这次清退行动,力度绝不会像现在这么大。陕西给其他地方树立了典范,希望更多地方能跟上。
但也要看到,行政性的清退手段治标难治本,它可以将部分官员清退出文艺协会,却清除不了官员对于这些文艺协会“领导”身份级别的迷恋;它可以将官员清退出这些协会,却改变不了这些协会的官僚化现状,南方周末报道,2013年1月21日,陕西书协换届共选出了11名名誉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务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书长及6名顾问。陕西书协管理之臃肿,“官气”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要杜绝官员插手文艺协会,彻底去除这些文艺协会的“官气”,最根本的办法,是推动这些协会的改革,取消其行政级别,取消财政供养,将这些协会从“官”转制为“民”,让其在文化市场中学会生存,通过服务公众,获得立足之地。这也是周一波初衷所在,他当时在文章中就写道,“领导干部带头退出协会领导岗位……也会形成对当前协会体制改革的一种倒逼效应。”
文艺协会去行政化,让文化的归文化,权力的归权力,才能遏制文化领域的腐败,给文化艺术更健康的氛围。
【启示与思考】
要想更彻底地避免“官员兼职协会”现象,政府部门自身的积极清理,其实只是“治标”性质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必须进一步站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高度,不断在机制体制上充分做到“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书协之类的社会组织不再依附于政府行政部门,有底气有能力主动拒绝不合理的“官员兼职”。如此一来,“官员兼职协会”在事前便彻底失去了机制体制上的滋生土壤,从“轻松兼职”变得“难以甚至不能兼职”,事后当然也就无需“被辞职”了。
事先并不知情,在会上才知道自己将辞职,其中的“被辞职”意味无疑十分明显,“气氛相当尴尬”当然也在所难免。可尽管“尴尬”,这样的“被辞职”又是完全合理必要、不足为怪的。首先,清理领导干部在行业协会兼职,原本就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和部署。据了解,中组部曾下发了领导干部不能在协会兼职的文件,陕西省也下发了清退协会内相关领导干部的文件。而从“官员辞职”角度来看,“被辞职”现象其实也并不算反常,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就有“责令辞职”选项。
当协会或社团与现实利益“亲密接触”,而与艺术的关系渐行渐远,这样的协会或社团,的确已经完全异化、变味了。这样的现实状况,的确需要改变,那该如何破局呢?一方面,自然需要如今这般的清理力度,在全国掀起一波“清理风波”,让名不副实的“官员会长”、“官员主席”尽早退出艺术界,如有谋利的嫌疑,也应以贪腐罪论处;另一方面,则是将问题防范于未然,可以说,官员频频在协会或社团身居要职,协会本身的管理机制也是值得反思的。
可以说,陕西书协此次改革,是在公众围观下的“解剖麻雀”,其所暴露出的难点和问题不仅属于它自身。随着它带来的连锁效应,随着中组部针对官员兼职禁令的逐层落实,各地书画艺术协会肯定会陆续对领导干部兼职进行清理。但问题是,如果没有整理那种已成积习的官场规则、反思那种以官为大的价值观念,哪怕将官员请出了协会,书画界也仍将处在“无官若有官”的氛围中,仍会笼罩在官场投射的阴影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