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去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北师大和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学校要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要在着力开发教育资源、搭建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做足做细做好文章,让青少年学生学得其所,知之乐之且行之,最终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根植于心的基本素养和如影随形终身践行的良好习惯。
一、突出“形象化”,开发学习资源,使青少年乐学乐行
在传统文学经典中萃取学习素材。传统文学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经典诗文书画中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道德情操,历经千百年而熠熠生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富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认真教好教材中的古诗文的基础上,组织骨干力量,萃取更多富含道德教育养分的经典诗文,让核心价值观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学生的诵读、吟咏、体味、铭记、传播,入眼、入耳、入心,最终积淀内化成青少年学子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
立足本土开发教育资源。中华大地处处蕴含丰富鲜活的传统文化特质,这种地域文化资源因其本土亲缘和地域独特性,成为当地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以中山本地为例,有中国近代文化翘楚的孙中山文化和香山文化,有郑观应、杨殷、杨仙逸等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志士先贤,有现代商业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在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方面下功夫。
着眼身边发掘示范典型。“有样学样”是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学校要注重发挥榜样的道德示范效应,用先进典型感召和引领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用好历史上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中涌现的大批少年英雄事迹,教育、感染、引导青少年;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好榜样,激励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突出“生活化”,搭建活动载体,使青少年善学善行
用好全民修身行动这个大平台。中山市首创首推的全民修身行动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山市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个大平台,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全民修身行动,争做全民修身的先锋和模范;组织更多的师生,带动更多的家长,走进遍布中山城乡的修身学堂,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争做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
用好传统教育活动载体。我们长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和经典诵读、书香校园、行为规范教育、学雷锋见行动、青年志愿者、亲子义工、缅怀先烈、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活动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成的活动平台,使之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开发更多生活化的新载体。首先,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主阵地成为知晓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其次,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国学讲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厚重底色,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第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家庭、社会扩展,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第四,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网络文化优质资源,搭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新载体。
三、突出“日常化”,建设长效机制,使青少年常学常行
切入点要小,使其易于实践。育德入心,成德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找准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无处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有,切入点越小,就越易于实践,就越有实效。
建立长效机制,使其勤于实践。学校要充分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构建和完善评估激励机制,为鼓励青少年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保障。一方面,要选树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榜样”,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优秀集体创建和校歌、班歌征集与宣传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宣传,凝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形成常态化、生活化教育模式,增加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素质综合评测中的比重。
着眼点要远,促其养成习惯。我们提倡学生日行一善,更注重引导学生终身行一善。学校要在坚持抓好每一件小事上有恒心,在日常抓一项常规上下恒力,探索建设青少年学生知行核心价值观档案,实施长期跟踪教育,久久为功涵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助其养成伴随终身如影随形的好习惯。
(作者系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