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重点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通过学哲学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它由众多概念和原理组成,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我认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用,一定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来学习。

学习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它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二是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两种观点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客观事物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中存在,要客观地把握这一事物,就要把握这一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和条件,把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理论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就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认识,就要把吃透上情与吃透下情结合起来,掌握事物发展的全面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问题。吃透“上情”,就是把握上级的一般号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方向性;吃透“下情”,就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克服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毛泽东说过,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学习辩证唯物论,就要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提高到科学化水平。

学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思维,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思维,就是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对立。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掌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抓重点带一般。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二是学会“两面性”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结合式发展。若把矛盾一方夸大到极致而排斥矛盾另一方,这是走极端。我们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而要看到矛盾双方并注重双方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掌握了这两种辩证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正确看待、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正如当我们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岂不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当我们工作受阻,遇到困难时,要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心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去处理事情,事情就会更加简单。 

学习实践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通过实践,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出经验,上升成理论,得出的就是真理。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这些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实践思维,既注重实践,又注重实干,也注重实效。干事创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学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最伟大的运用成果。由辩证唯物主义进入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境界。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和基本逻辑、基本规律。唯物史观是发展史观,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矛盾对立统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互不关联的片断或片面。历史的昨天埋藏着今天的积极因素,而历史的今天也包含着昨天的痕迹。正如我国实行深化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开放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中所蕴含着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积极因素的引进、包容和吸收,而不是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自我否定。由此,当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时候,切忌用改革后30年否定改革前30年,切忌用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反之,也切忌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切忌用“社会主义教条”拒绝接受西方发达国家中一系列好的体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东西;唯物史观更是人民史观,深化改革必须把群众路线作为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也是决定性因素。改革不依靠人民、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深奥广博的学问,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更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共产主义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编.[M] 云南: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印,2007.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