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2010年至2014年农民工月均工资年均增长15.1%。与此同时,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快速上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容量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和比较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很难再支撑两位数的高增长,潜在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速趋于下降。
从国际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在经济转轨时期都曾出现过增速换挡现象。比如,1956年至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9.2%,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1974年至1991年年均仅增长3.7%。
二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期,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加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业发展重视程度提高,服务业发展连续快于工业。2012年,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比重分别为9.5%、45.0%和45.5%,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3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6.9%,超过二产3.2个百分点;2014年服务业占比进一步上升至48.2%,超过二产5.6个百分点。连续3年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符合产业成长一般规律,也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相契合。从产业成长规律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有关研发、设计、营销、包装、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养老、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需求迅速上升。这些都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从中等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是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讲,第三产业比重都会明显上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韩国1988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组,1995年步入高收入组,1989年至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年均仅提高0.01个百分点。
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空间广阔。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服务业比重还相对较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是需求结构由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过去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近几年,投资和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从投资看,2003年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2012年至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放缓至20.3%、19.3%和15.3%;今年1至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8个百分点。从出口看,2011年至2014年,按人民币计价,我国出口额年均增长7.7%,增速比2002年至2008年期间低16.5个百分点。今年1至5月份,出口额同比仅增长0.8%。在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至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与2001年至2010年期间14.9%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投资和出口增速下滑,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得近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消费率)连续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超过资本形成总额,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5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来连续4年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比同期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7个百分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