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若干重要关系(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若干重要关系(2)

摘要: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赖一定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软实力对硬实力也有反作用,会为硬实力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硬实力更好的发展。

全面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精髓与当代风采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离不开对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汲取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坚守民族文化基因,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根基、保持特质、展示魅力;只有体现时代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引发共鸣、产生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深层思考和终极关怀。而我们现在向国外推出的一些精神文化产品,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深层解读和通俗阐释,多数外国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还停留在中国龙、长城、兵马俑、功夫、京剧脸谱等零星元素上,知之不多、知之不精、知之不深。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国外输出一些表层的传统文化符号,注意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认识和片面解读。

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当代中国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包含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对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是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突出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与精神风貌的展示,不应厚古薄今,不能当文化上的“啃老族”。

对外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与当代风采,要求我们既积极倡导和传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切实把那些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一个古老而又年轻、传统而又开放的当代中国。

国际传播载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关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家文化软实力,既取决于传播渠道和网络平台,也取决于议题设置和话语表达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国际话语权。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传播渠道和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但总的看在欧洲、北美这两个全球主要舆论发源地的力量还较薄弱,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平台建设运用上还比较滞后。如果没有健全的传播渠道和网络平台,我们就会陷入有理没地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

相对于传播载体建设,话语体系的构建更为复杂。话语体系不仅仅是概念、词语的表述,而是体现和引导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制度安排和行为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先发优势,创造了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垄断了这些话语的解释权,形成了话语霸权。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创造性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比如,小康社会、协商民主、中国梦等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重要倡议,比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新发展观、“一带一路”等,都为中国与西方两种话语体系的对话与竞争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帕斯奎诺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已经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分类,关键是需要用西方学者和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道路。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又要加快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对外传播的说服力和认可度。

发挥专业文化队伍作用与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的关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工作者承担着重要职责,需要增强担当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仅靠专业文化队伍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自觉行动和广泛参与,激发每一个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

文化队伍强,文化软实力才能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有了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我国先秦文化才璀璨夺目。有了莫扎特、贝多芬等一批大师,欧洲古典音乐才享誉全球。有了一批名编导、名演员,美国好莱坞才影响全球电影市场。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涌现了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大家,但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还不多,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长于对外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人才还很缺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现在,我国与外部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交往更加频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文化名片,都是外国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渠道、一个窗口。要看到,我国一些游客、企业、海外务工者等,在境外的表现屡遭诟病,损害了我们文明古国、世界大国应有的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单是文化人的事情,更是每个中国人的事情,社会各方面都要认识自己的责任。

统筹发挥专业文化队伍与社会力量的作用,要求我们把人才资源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第一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建强文化队伍。同时,强化人人代表国家形象的意识,采取各种形式,推动出国公民、企业、社会机构等“入境随俗”,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展示良好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作者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