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2)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2)

——中国扶贫事业的福建经验

摘要:曾被称之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建宁德赤溪村,以摆脱贫困为起点,以精准扶贫为路径,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如今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途上……

汇集扶贫攻坚的力量

张恩炎是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小吴村人,他家的困难远近皆知:夫妻俩年老多病,儿子智障且脚还残疾,儿媳妇是聋哑人,孙女也有智障。一家的收入全靠他夫妻俩种烟、种稻。人老体弱地又少,实打实的收入,其实只有这每年7000元的低保。

2014年精准扶贫启动以来,当地干部为老张量身设计了这样一个脱贫模式:他以自家的1亩土地入股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每年分红1500元;并安排他在园里担任管理员,工资每月600元;儿子儿媳被安置在邻近的豆腐皮厂打零工。包括低保,全家人总共收入一年可达1.6万元。

一个如此困难的家庭,都能通过合理的模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收入,这一模式被称之为“348”,即:3步精准确定贫困户、分类4种致贫原因、采取8种对症下药帮扶举措。2015年,三明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后,用深化改革思维推出的这项制度,也成为福建全省扶贫创新的典型。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开创出的脱贫实践,福建各地全力攻坚、确保打赢。

“打赢”就是要一个人都不落,“全力”就是要每个地方都不松懈。

2017年8月,晋江市党政代表团专程赴长汀县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互访活动,当场向长汀捐赠山海协作资金2000万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项目等。

从福州对口宁德开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山海协作”便成为福建省扶贫工作的又一创新。2012年,在各自区域发展中成长出来的“长汀经验”和“晋江经验”,在“山海协作”的平台上,迎头相遇。晋江(长汀)工业园引来落户企业20多家,新增直接就业和延伸就业近4000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