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自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理念至今,人工智能几经起伏,直到最近10年,进入快速突破和实际应用阶段。作为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又一次高峰,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各领域全面渗透,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之后,又一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通用目的技术,将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科学研究等领域效率、能力、模式、规则都产生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是一场科学探索思维与方式的华丽转身,将彻底改写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回顾人类科学发展史,科研范式历经了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三次意义非凡的重大变革,目前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正在迈入数据范式新阶段。相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经验范式”、以“数理模型”为支撑的“理论范式”、以计算机仿真为驱动的“计算范式”等这些基于“观察——假设——验证”逻辑的传统科研范式,近年来在算力、算数、算法共同支撑下,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正在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基于海量数据驱动的数据范式科研模式正在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正在从传统的科研“辅助小助手”华丽转身成为科研领域的“超级智囊团”,引领着科学研究人员构建更强大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正在兴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具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作战能力”,以全新的范式协助人类科学家突破科研瓶颈,提升科研效率。例如,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Al-phaFold2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些在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领域的贡献,不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为未来的科学探索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不仅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更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如纳米材料、靶向药物、疫苗开发、传感器技术以及绿色化学工业等)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科研受限于人力、时间及数据维度的瓶颈,将复杂问题巧妙转化为可计算任务,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还有助于解决传统科研难以攻克的多学科耦合问题,催生交叉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知识生产范式。例如,传统的汽车设计需要数百工程师用时数十个月,汽车企业利用设计数据资源优势,通过强大的算力支持和算法开发等,规划打造了一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底座的整车研发数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化的工业软件加上工程师的“数字分身”,能将研发周期缩短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实现了“又快又好又灵活地设计用户满意的车”。此外,在火星制氧催化剂研究中,面对376万种配方组合,人类科研团队若一一实验验证需2000年,而应用相关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分析5万篇论文、融合实验与计算数据,仅6周便找到最优解。
人工智能凭借“无孔不入”的渗透特性和自身强大的赋能作用,重新定义了科研的边界,催生了众多交叉学科研究。“人工智能+”模式宛如一把万能钥匙,开启了跨学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大门,源源不断地激发出全新的发现与知识。“人工智能+汽车”催生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在重新定义汽车新范式,重塑汽车行业竞争新格局。“人工智能+工厂”催生了智能工厂,重新定义人类生产方式。
我国庞大且多元的市场,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将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创新提供广阔空间。数据层面,人口基数庞大,互联网、电商、电信等领域能产生海量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素材,且数据多样性强,涵盖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特征。市场方面,拥有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需求多样,为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提供大量训练数据,缩短技术优化周期,降低融合成本,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产业体系完备,初步构建起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制造业基础扎实,应用场景丰富,有利于技术跨领域迁移扩散。
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人类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逻辑与路径,形成一种融合数据驱动、算法迭代与机器协同的新型科研模式。这种变革不仅加速了科学发现的速度,更重构了科研的生产关系——数据、算法与算力成为核心科研资源,跨学科协作与“人工智能原生”研究方法成为主流,推动人类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探索。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必将持续深入,为我们解锁更多未知的奥秘,创造更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奇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