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让人工智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习近平主席在致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所应秉持的本质属性和终极价值导向,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确保其成果惠及全人类的坚定承诺与历史担当,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指明了方向。

将人工智能定位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基于其技术基本特性、人类共同需求、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判断。一方面,技术特性符合公共产品本质属性。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开源算法、数据资源等关键要素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实现应用领域全覆盖,从而打破技术访问壁垒,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受益于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技术效能契合全人类共同需求。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稳定与包容性增长、气候与环境、公共卫生与防疫、粮食安全、教育公平等领域的共性挑战,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分享知识、降低风险、增强韧性的强大能力,使其在提供创新可信、操作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造福全人类”提供了新路径。此外,技术演进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科研范式的革新、算力支撑的强化、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前沿探索的深化,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更通用、更融合、更自主、更落地的方向发展。未来,它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世界交流合作的新桥梁、抵御未知风险隐患的新工具,以及提升全人类共同福祉的新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在发挥“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作用上遭遇严峻挑战,技术迭代与治理适配错位。技术发展速度远超治理体系的构建,导致监管碎片化、规则冲突以及全球公共利益保障机制缺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数字鸿沟持续加剧,发展失衡亟待破解。研发投入、基础设施、算法、算力、数据、应用能力、产业资本、人才储备等要素是人工智能发展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关键性资源大多集中于美西方个别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研发资金短缺、核心技术人才流失、产业链配套缺失等问题,致使其难以突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技术瓶颈。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全球1/3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高收入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在总人口数中占比分别为93%与35%,内陆发展中国家民众触网率仅为39%,可谓相差悬殊。数字鸿沟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话语权。

风险分配不公加剧全球治理赤字,全球南方国家面临新挑战。人工智能呈指数级迭代,加之深度学习的“黑箱”特性,使其存在巨大的难预测风险。美西方一些国家凭借规则制定权,充分享受技术红利,却将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替代、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及合规成本高昂等问题转移至全球南方国家承担,导致风险与收益分配严重不公。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由于技术、资金与人才等多方面限制,不仅难以深度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进程、维护自身权益,还不得不承受系统性风险。技术收益与风险责任的区域性失衡,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数字殖民”的隐忧,全球共同发展与治理正义面临严峻考验。

单边壁垒阻碍全球技术共享,开放合作理念遭遇逆流。美西方一些国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纳入大国竞争框架,通过构建规则壁垒、垄断关键数据资源、切断高科技供应链、严格限制科技人才国际交流等手段,实质是推行技术民族主义。这些国家凭借其在算力、数据、规则与人才方面的优势,构建排他性技术壁垒,意图将技术突破及商业化红利集中于私人资本和自身手中。全球南方国家因本土数据存储和开发能力不足,大量潜在价值数据资源难以有效利用,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培育面临障碍。这种行为违背科技开放包容原则,阻碍世界各国共享智能红利,对全球共同繁荣构成严峻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同球共济”。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接协调,促进智能产业健康蓬勃发展,让智能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全球人工智能跨越发展鸿沟与治理困境,真正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指明了清晰的行动路径。

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协调,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体系。面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协同体系。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对话机制,形成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协作网络。重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和人才联合培养三大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建全球算力网络,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试点建设非敏感领域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安全管理规范;实施跨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同时,通过绘制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图谱,系统分析各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等环节的优势劣势,明确各国定位与发展重点,推动形成差异化、互补性的发展格局,促进全球人工智能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治理规则对接协调,搭建公平包容的实施框架。构建公平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需要多维度的规则协调。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同时依托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建立区域治理对话渠道,并鼓励成立全球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支持,从而形成多层次治理架构。在此基础上,需健全覆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监管全链条的治理规则。制定全球研发伦理准则明确技术红线,依据应用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建立跨国监管协作机制确保规则有效执行。此外,还应关注创新治理实施机制,逐步形成约束性规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修订规则,并通过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提升治理水平,确保全球治理规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实际需求,实现真正的包容性治理。

加强技术标准对接协调,完善统一互认的操作路径。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协调需要系统性的实施路径。积极与主要标准机构密切合作,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并确保与国际现有标准的衔接兼容。支持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等平台,推动形成广泛接受的标准框架。同时,依托联合国相关机构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并关注区域性多边机制如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在标准互认与合作方面的倡议与实践,共同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国际标准体系,推动实现标准互认,减少技术壁垒,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提供坚实可靠的规范依据。不断深化标准互认合作,优先在技术成熟领域实现互认,建立国际认证体系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加强标准应用推广和试点示范,特别注重通过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支持发展中国家标准能力建设,并建立实施反馈机制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最终形成标准制定、实施、修订的良性循环,推动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包容、普惠、可持续的“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