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方式,全面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振兴”的深刻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必须推动脱贫地区产业从“有没有”向量质齐升的“好不好”转变。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项目,把“田秀才”“土专家”培养成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新征程上接续奋斗指明了方向。回望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我国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县坚持“扶上马送一程”,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成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仅巩固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要深刻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要义,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的成效与挑战,科学谋划未来的路径方略,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迈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但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稳住农业基本盘,是确保乡村振兴大局的“压舱石”。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基础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如果不能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一旦出现整村整乡的返贫现象,不仅会严重冲击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已经投入的巨大资源和努力也可能付诸东流。只有将这个底线守得牢而又牢,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才能有坚实的地基,各项建设才能稳步推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转变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展开的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是连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点和有机衔接点,标志着我国贫困治理从集中力量解决绝对贫困,转向建立长效机制应对相对贫困和预防新生贫困的重大转型。通过设立5年过渡期,确保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平稳过渡和无缝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为乡村振兴全面铺开创造条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与持久之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其工作重心之一就是从过去的“输血”为主,转向更加注重培育“造血”功能。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方式,全面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振兴”的深刻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有效衔接的成效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个5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发力,衔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成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十四五”时期衔接工作的最大成果。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未贫先扶,各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快速响应,全国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各地将产业帮扶作为巩固成果的重中之重,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推动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提档升级,脱贫地区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同时,在5年过渡期内,就业帮扶力度不减,中央层面出台一系列文件,对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主要帮扶政策进行延续、优化和调整,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原有的扶贫工作队伍、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也顺利转轨并入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形成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为衔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一些深层次的挑战。产业“造血”功能和抗风险能力仍需加强。部分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竞争严重、与市场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一些帮扶产业对政策和资金的依赖度较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面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时,抵御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脱贫户收入不稳,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挑战。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发展能力也需要持续加强,以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同时,如何有效激发其主体意识,通过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参与发展,是衔接过渡期面临的一大关键。

科学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启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政策衔接有序、要素保障有力、内生动力持续的长效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向更高水平。

要强化精准动态监测预警,筑牢防返贫“堤坝”。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监测范围应适度拓宽,不仅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还应将因灾、因病、因意外等导致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普通农户纳入监测。帮扶措施要更加精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缺什么补什么,实施“一户一策”的差异化、综合性帮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要聚焦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内生“造血”功能。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必须推动脱贫地区产业从“有没有”向量质齐升的“好不好”转变。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要拓宽稳定就业渠道,夯实持续增收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巩固脱贫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要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并重。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帮扶车间,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协作,提升脱贫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规范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使其在托底安置的同时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要激活乡村人才引擎,为长远发展赋能蓄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项目,把“田秀才”“土专家”培养成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还要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家等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待遇、职称、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大舞台上各尽其才、大显身手。

要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凝聚强大振兴合力。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优势。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方式。要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村规民约、新时代文明实践等载体,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强化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才能确保脱贫成果永不返贫、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农村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