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百姓的故事最动人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1次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陈新洲 赵仁伟)“这一场天灾让我们这一家老小15口人与死神擦肩而过。水火无情人有情。我们村子是房山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转移走了400多人,没有一个人死亡。但我们的村支书刘海波却拖着被石头划伤的腿,泡在水里指挥救援整整15个小时!有这样的好党员,有这样的好政府,我们老百姓就有主心骨……” 10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市迎接党的十八大“党在百姓心中”...

  • 传承京剧是我的首要任务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宣讲人赵葆秀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及随后两天,北京京剧院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赵葆秀“继承、创 新、教学”展演活动在梅兰芳大剧院连续演出了三天,她带着弟子串折演出了《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三出代表剧目。演出结束接...

  • 用手机架起生命线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宣讲人王克荣 王克荣的手机可以贮存1200个电话号码,其中有700多个号码是艾滋病病人的。十几年,她从不敢换电话号码,就怕患者找不到她。因为有时候一个电话就能挽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她叫王克荣,在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病房当了15年护士。一位普通的一线护士,被选为...

  • 为国效力,师徒三代的选择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宣讲人梅品超   “老师,我决定回国了。”梅品超握着电话,屏住呼吸,电话另一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分子遗传学家沈岩,他是梅品超的授业恩师,听了弟子的选择,他重重应道:“回来就好!” 三 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崭露...

  • 干村官找到了自身价值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本报讯(记者周宇)2006年开始,北京首次在高校里选拔村官,至今已有6年,一批大学生转变了“在农村工作没有意义”的思想,不仅踏实做好农村的工作,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进农村前曾犹豫  李岚说,对于来农村工作,她犹豫过,“好不容易考进北京,毕业后又得下到农村,图什么啊!”但是她的爷爷鼓励她说,农村是根据地,是福地,还把珍藏多年的红军战士送他的一颗红五星送给了李岚,鼓励她...

  • 党给了我三次“新生命”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喜迎党的十八大 “党在百姓心中”宣讲活动 党给了我三次“新生命” 5年前的中秋节,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也是中...

  • 新疆女孩儿的老师妈妈

    上传时间:2012-12-11查看:0次

      高鼻梁、大眼睛,努尔比耶·克里木是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她15岁起就在北京学习、生活,早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最关键的是,她身边还有一群一直照顾着她的“老师妈妈”。 努尔比耶是北京市昌平二中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第一届毕业生,现在是...

  • 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上传时间:2012-11-05查看:19次

    从“十一五”期间解决了40余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到“十二五”期间,本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改善住房不再是梦。 雪中送炭的保障房  姜丹来自北京市住建委。她清楚地记得5年前的9月28日,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第一次进行了公开摇号配售。  当时,陶然亭街道共有219户居民参加。那天一大早...

  • 暂缓拆违解居民之忧

    上传时间:2012-11-02查看:23次

    信访办的工作是解决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儿,真诚地了解百姓的所需、所想,实实在在为民服务,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架起党和百姓间的连心桥。 气愤居民闯信访办  徐琳来自西城信访办,有天快下班时,一位居民闯进来就喊:“你们这些当领导的,还让我活么?”  “大叔,您这是干吗呀?遇到什么为难的事了,跟我说说。”  “去、去!你一个臭丫头片子,管得了什么事...

  • 荒山坡变生态林

    上传时间:2012-11-01查看:16次

    荒山植树,既防风治沙又可为农民创收。2004年,北京还出台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家在延庆的陈双来就是受益人之一。 曾是山林砍成秃山  陈双来是延庆县森林资源巡查大队旧县分队巡查员,也是烧窑峪村的村民。  他听老人们说,这个村是逃难的人建起来的。以前山上的树木繁茂时,大家就砍树、烧炭,再把炭运到城里去卖,换钱养活自己,烧窑峪因此得名。  五六十年代,日子也不富裕,村里家...

  • 为了22位农民工法官千里送工资

    上传时间:2012-10-31查看:12次

    法院受理农民工讨薪的案件不少,但是款要上来后为300块钱,亲自送到已经回到家乡的原告手里,这样的事儿可不多。这件事就发生在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法官从北京飞到四川,将34490块9毛钱一分不少地分别送到了22位农民工手中。 要回全部拖欠工资 唐晶来自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她的同事有过一个千里送款的经历,钱不多,35000元,却是22位四川籍农民工的血汗钱。  几年前,门头沟区一家煤矿因为污染严重被责令...

  • 写字楼党支部助企业应急

    上传时间:2012-10-30查看:16次

    楼宇党支部,这个新名词儿可能很多人都非常陌生,这是开在写字楼里的党支部,北京第一家建立楼宇党支部的写字楼就在朝阳门附近的鸿安大厦。 外籍企业家要入党 苏博来自朝阳门街道工委,那天他刚一到鸿安大厦,就看到澳大利亚籍经理人老陈,气喘吁吁地走进党建工作站内,问工作站的书记巩宝玲:“巩书记,我恢复党籍的事儿怎么样了?这是我这两个月的思想汇报。”  这一问可惊着苏博了,一个澳大...

  • 干部尉红英讲述两位伟大母亲送子当兵

    上传时间:2012-10-26查看:14次

    又到了一年一度征兵的日子。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人民对于党和解放军的爱跨世纪,却丝毫未变。尉红英是市委讲师团干部,她家住在司马台长城脚下,几辈子都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他们山里出了两位伟大母亲,两人送子当兵的故事流传至今。         □故事一 送儿上战场最小的13岁 尉红英介绍,邓妈妈家里养了7个儿子,一家人的日子全靠丈夫扛长活,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眼瞅着一家...

  • 村支书李书国带领村民种黄金梨致富

    上传时间:2012-10-25查看:14次

    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位于北京的最南端。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到几万、十几万;从过去的养儿防老到人手一份养老保险……该村党支书李书国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他说,只要时刻把村民放在心上,村民就能凝聚在一起,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改良梨树品种村里建果树协会 李书国记得,刘家铺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果树了,由于品种老化,一斤才卖两三毛钱,村民们忙活了一年,每亩地能收入...

  • 让农民当股东获丰厚收入

    上传时间:2012-10-24查看:11次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让很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上了股东,不用辛苦劳作也可获得丰厚收入。而从最初的矛盾重重到实现改革,则是由干部一户户不懈的谈话讲解中得来的。  土地补偿乱了村中秩序 鲁晨来自昌平区农委。几年来,她参与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她清楚地记得,2004年,昌平区马池口镇娄自庄村获得了一笔600万元土地补偿款,打破了村里近20年的平静。过去在农...

  • 我国飞机合金部件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上传时间:2012-10-23查看:18次

    张述泉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在宣讲中,他讲述了老师王华明34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起牵头主持重要科研项目,以及研发出合金部件生产技术的故事。 5年研发掌握世界先进技术 王华明是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3批大学生,随后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北航后,他被德国洪堡基金会授予“洪堡研究奖学金”,成为北航第一位“洪堡学者”赴德深造。  王华明从事的材料科学研...

  • 首次夺冠归来申请入党

    上传时间:2012-10-22查看:7次

    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那种震撼和感动,在看到残疾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拼搏时,他们残缺的身体放大了运动魅力和人性的光芒。使残疾人不再受歧视,融入社会,是党和国家一直在努力做的。  意外致残但幸运入学 汪涓来自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同时也是国家残疾人田径队的一名运动员。老人们总说,像她这样只有一条腿的人,如果是在旧社会,生活会非常非常的艰难。可是现在的汪涓,不仅上了大学,而且在机关工作,还参加了40...

  • 石青华:我相信有爱就有希望!

    上传时间:2012-10-19查看:42次

    从幸福天堂坠到地狱,再从地狱一点点爬上来,越爬越高……石青华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流浪乞讨到108个流浪孩子的爸爸,他说,有爱就有希望。 遭意外生活巨变  石青华的家乡在安徽省金寨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妻子开服装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中止于1997年11月份,邻居非法生产烟花爆竹发生爆炸,石青华一家三口命悬一线。经过半年治疗,三口人的命总算保住了,但石青华的妻子...

  • 为老人义诊要更加精益求精

    上传时间:2012-10-17查看:12次

    2009年,市政府部署为全市60岁以上全口无牙低保老人实施免费镶牙。冯征是北京口腔医院技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做了这次义诊的志愿者,冯征和怀柔的一位老人成了朋友。  老人享受免费镶牙 今年春天,冯征和同事来到怀柔山区,去看王大爷镶的假牙还好不好使。老人一见到他们就兴冲冲地说:“大夫,这牙可好了,我都能啃鸡爪子了!”说完,他还特地拿出两块饼干,咔哧、咔哧地嚼起来。  ...

  • “北京需要我我不能走”

    上传时间:2012-10-16查看:22次

    在生活中常能见到的废品回收人员的背后也有许多故事,艰辛的、奋斗的、温暖的、成功的,甚至浪漫的、不可思议的。高树义就是这样一位在北京干了19年废品回收工作的山东人,他说,是首都北京的包容、大气鼓励了和自己一样寻找梦想的人。 用实际行动感动居民 高树义1993年从老家山东省鱼台县来到北京。刚到北京,他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马上就到春节,可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凑够。这时,他所在的门头沟城子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