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龙:新中国评剧获新生

黄兆龙:新中国评剧获新生

  1960年夏天,我刚念完小学四年级,还不到11岁就考入了中国评剧院的学员班,从此就一直在评剧院工作。屈指算来,已经是49个春秋了。我在评剧院当过演奏员、演员,也当过剧院的领导,亲眼目睹了评剧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发展的历程,自己也从一名不懂评剧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评剧艺术的复合型人才。
  生在新中国,受着祖国的培养,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刚到评剧院的时候,接触到了很多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评剧艺人。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旧中国评剧艺人生活的艰辛、处境的险恶。评剧艺术大师魏荣元先生对我说过:解放前,有一次他因为没钱吃饭饿了一天,班主仍然逼着他从三张桌上往下翻,上到高处时他两眼冒金星,一个跟头翻下来就昏死在舞台上。
  旧中国的艺人被人瞧不起,没有地位,更没有尊严。纪月亭老先生有一次在天津演出后没钱坐车回北京,只好连夜顺着铁道线往回走。那是个数九隆冬,衣服单薄的他浑身打着哆嗦。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家的时候,浑身上下都冻僵了,张着嘴连话都不会说了……
  建国以后,我们评剧人也翻身做了主人,被尊为人民艺术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条件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演出时,带有空调的大小轿车跟着走,演出的剧目健康向上、寓教于乐,演职员的收入水平逐年递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级领导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2003年,我们燕山情艺术团在顺义演出,那也是个数九隆冬的季节。市委宣传部领导就坐在露天广场上,他们谢绝了工作人员送来的大衣,聚精会神地看我们演出。这个举动感染了周围的观众,有些准备离场的观众停住了脚步;这个举动感动了台上的演员,他们的演出热情更高涨了。那天的演出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市委宣传部领导还指示有关部门,为燕山情艺术团的演职员工每人买一件羽绒服。一件羽绒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支持和鼓舞。
  最近,记者采访时问我:“解放后评剧最大的发展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因为它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从艺术规律的研究到演员的培养,从剧目的生产到从业人员艺德的修炼,从硬件的投入到软环境的治理,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发展,是建立了评剧花脸、老生这两个大的“行当”。1909年,评剧在唐山诞生,几十年来都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要行当,剧目内容大都限于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社会的重大题材根本表现不了。例如《秦香莲》这出戏,因为没有花脸唱腔,扮演秦香莲的演员唱评戏;扮演包公的演员,唱的时候就得换京胡唱京剧,这在行内叫“半班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就为创新评剧的“行当”创造了条件。
  魏荣元先生在《秦香莲》中扮演包拯。他吸收了京剧大师裘盛戎先生的花脸唱腔和演唱方法,坚持了评剧的咬字归韵,成功创造出评剧的包公唱腔。裘盛戎先生看过演出后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说“老魏呀!我演的是裘盛戎,你演的是包公。”声乐改革成功了,器乐改革必须跟上,总不能用高音的小板胡为中音的男演员伴奏。教我板胡的师父杨殿荣先生不但是板胡演奏家、教育家,还是板胡改革家。经过反复试验,他创造出了评剧大板胡,声乐和器乐同度和谐,使评剧花脸、老生的唱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我在青少年时期也一直得到魏荣元先生的精心教授。1970年,我当上了演员,成为马泰先生的开山大弟子,魏先生还教了我一出《包公赔情》。他深情地说:“这出《赔情》我没机会演了,你有机会。”1984年我正式演出了《包公赔情》,也算是对魏先生的一丝告慰吧!
  魏荣元先生对建立评剧花脸行当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剧有了花脸行当,我们又去攻克老生行当。只有国家剧院才能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做这个事业,这在旧社会私人班社的时候根本就不可想象。1959年,我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排演了《金沙江畔》。马泰先生扮演红军师政委谭文苏。这是评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艺术形象。马先生气质绝佳,唱法新颖,一段“高原风景极目望”技惊四座,好评如潮。赵丽蓉老师曾对我说:“你师父每次演唱这段之前,我都在侧幕条等着听。”强强联合搞大协作是新中国的新气象,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花月仙、席宝堃、陈少舫这些评剧大家像众星捧月一样,捧着马泰往前走,这在旧戏班是根本不可能的。马泰先生年演出场次达到399场,评剧舞台上迎来了男演员挑班唱戏的新时代。
  由于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戏曲艺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当评剧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各级领导比从业者还要着急。他们想方设法为我们排忧解难,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扶植评剧。安排我们到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演出,进校园为学生演出,搞周末场的演出。让群众有戏看,让青年演员有机会舞台实践,让艺术家们的才能得以施展,让戏曲人腰包鼓起来。这些年来,我们排演了很多新戏,很多好戏。在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大奖,我的音乐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像《祥子与虎妞》、《红岩诗魂》、《刘巧儿新传》、《长霞》、《马本仓升官记》等等。《马本仓升官记》是新排的剧目,市文化局领导从策划剧本开始,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还和我们一起讨论、修改剧本。什么时代有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管理者?!
  建国初期召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毛主席接见小白玉霜委员,曾亲切地问:“小白玉霜,你和老白玉霜有什么区别?”情绪激动的小白玉霜,只知道握着毛主席的手,话却一句也说不上来。这件事成了小白玉霜的终生遗憾,也成了评剧人永远的遗憾。我从小进评剧院,学了49年,干了49年,想了49年,今天我替小白玉霜回答——“报告主席,报告共和国:老白玉霜是旧社会的艺人,我是新社会的人民演员。新旧社会两重天,新中国让评剧获得新生!”
  (黄兆龙 中国评剧院演员)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