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朱鸿文 耿朔 谢平 蔡灿煌

摘要:2021年,在“数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围绕“数字故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耿朔副教授围绕数字时代考古文博知识公众传播的喜与忧、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谢平教授围绕中国的时尚何以影响世界、《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围绕数字技术时代焰火燃放的艺术转化和表达,做了精彩演讲。敬请关注!...[详细]

  • 作者:胡春涛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摘要: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诗讲求意境,于是诗画天然联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意画,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尤其唐宋以后,诗画创作更盛,名家联翩而出,名作屡见不鲜。近代以降,傅抱石就是中国诗意画的杰出代表人物。...[详细]

  • 作者:王仁湘

    摘要:许多对陶器感兴趣的学者,都非常关注上山文化的彩陶,那红彤彤的色调非常打人眼,也更能打动人心,那些简略的白色图案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呢?...[详细]

  • 作者:秦岭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摘要:上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浦江上山而得名,距今11000年—8500年。目前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余处。在这些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最早的彩陶。本刊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撰文,介绍这两个“世界之最”的价值与意义。...[详细]

  • 作者:李言统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

    摘要: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以《论佛骨表》获罪,贬逐到“瘴疠险远”的中国岭南边陲潮州,开始了他寓潮八月的刺史之旅。在文人、官方、黎庶的共同演绎下,一位多面相的民间韩愈,逐渐形成。...[详细]

  • 作者:李雄飞 信阳学院特聘教授

    摘要:广义的“西调”指西北乐曲唱调,在民歌、俗曲、曲艺、戏曲里各有不同的类别、含义与文本。狭义的“西调”指清代前期京、津、直、鲁、苏、赣等地传唱的一种通俗歌曲,是以晋陕小调与俗曲、其他散曲与戏曲“摘唱”为基础,吸收、融汇了文人的创作精华,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带有乐器伴奏、主要由“优童”“像姑”表演的艺术。“西调”的个别篇章启于宋元,绝大多数则始于明、盛于清。明清西北外来人群流寓与“西调”流变关系密切。...[详细]

  • 作者:彭洁莹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

    摘要:“岭南”在地理上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负山临海,距中原万里之遥,气候炎热、飓风时作,风俗奇陋,成为唐宋时期的“死囚流放之所”,是唐宋文士心中文化不至的蛮夷之地。...[详细]

  • 作者:罗锦鳞

    摘要:作为戏剧导演,我时刻关心中国戏剧的未来。在文艺发展繁荣的当下,我认为,不应忽视文艺评论对文艺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详细]

  • 作者:梵雁平

    摘要:北京的冬天寒意中有温暖,更是有味道的、有趣的,尤其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各种吆喝声,总是让人听了便垂涎三尺。...[详细]

  • 作者:陈清茹

    摘要:春运将近,各个火车站开始繁忙起来。北京目前共有五个火车站,如果从马家堡车站的建立算起的话,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北京南站历史最为悠久,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详细]

  • 作者:王峥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

    摘要:围绕创新方法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应用展开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新时代创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TRIZ知识与应用以及创新方法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应用...[详细]

  • 作者:郎树德 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专家委员会顾问

    摘要:首先介绍一下甘肃彩陶的发现简史,甘肃彩陶到现在发现将近100年了,最早是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半山、齐家、辛店、沙井等文化,这几支文化中都包含有彩陶,1924年的安特生考古调查,这是我们中国考古学的引进人,或者说是在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一个科学家。在几十年内,从1924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般只知道甘肃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也就是说5000年内的情况我们大体有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进而知道甘肃有一些仰韶文化的东西,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因为我们当时的发掘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

  • 作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