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艳敏:今日桃花别样红

逯艳敏:今日桃花别样红

  我是桃乡人的后代,听我的父辈讲,平谷大桃的发展始于40年前“以粮为纲”的年代,最先种桃树的是当今平谷大桃第一村——大华山镇后北宫村。
  后北宫地处半山区,土质差,没法种粮食。但在那个时候,除了粮食,不能种别的。全村800多户人家,全靠吃返销粮过日子。
  眼看着乡亲们穷得叮当响,后北宫村村干部岳长文一些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初,顶着政治压力,冒着风险,带乡亲们在薄沙地上偷偷地种桃树,想闯出一条生路。
  谁想到,桃树还没挂果,就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拔掉了。看着成片的桃树被拔掉,村干部和乡亲们都心疼得不行,也不甘心呀。于是,明着干不行,就偷偷地干,他们又在远离村子的一片山脚下,种了些桃树。
  那会儿,县里和公社经常来检查农业生产。为了不让检查的人发现,不管哪级领导来查,村干部们都不往种桃树的地方领,专拣村周围的农田看。后来,上级领导还是发现了后北宫的“小动作”。可岳长文和村干部们认准了自己的“理儿”,硬撑苦顶了三年,说什么也不砍果树。
  就是这片桃树,成了后北宫村人发家致富的本钱。
  后北宫村人至今清楚地记得,1975年,桃树终于开花挂果了。赶到秋后一算账,平均每亩大桃收入2000元,比种粮收入高出好几倍。后北宫破天荒第一次给社员们分了红。分红那天,全村就跟过年似的,家家领回一沓人民币,后北宫村人真是乐坏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岳长文和村干部们心想,这回可以大张旗鼓地干了。他们迅速扩大桃树面积,还引进了新品种。1984年和1985年两年时间,他们把全村5500亩耕地全都种上了桃树,成为平谷第一个大桃专业村。
  一花引来万花开。后北宫村种植大桃致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整个山区的乡村都学后北宫。大桃,在平谷一下子遍地开花。
  40年过去了。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岳长文,被平谷人尊称为“大桃之父”。平谷人说:“如果没有岳长文,就没有后北宫这个大桃专业村;如果没有后北宫,就没有平谷今天大桃产业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平谷北部山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4万亩大桃基地。农民种桃的热情空前高涨。
  但平谷的大桃生产怎么才能更好地发展?没人想过。
  到了1990年,平谷大桃出现了滞销现象。于是,有人认为,平谷大桃面积已经不小了,不能再发展了。恰恰在这个时候,红富士苹果在全国叫响,每公斤价格高出大桃好几倍。
  一时间,平谷今后是种苹果还是种桃,成了大家伙的热门话题。
  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并没有轻易拍板定论,而是从北京请来专家,深入到村到户搞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果农的意见。最后,专家们得出平谷继续发展大桃产业的五大依据。
  就这样,经过专家这一番分析,平谷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全县掀起了以大桃种植为主,带动其它果品产业发展的热潮。
  这以后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平谷大桃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4万亩,到现在的22万亩,建成了大华山、刘家店、王辛庄、镇罗营等10个大桃生产专业乡镇,128个大桃生产专业村。
  很快,平谷以“中国大桃第一县”的美誉名扬四海,在全国区县级产桃单位中,拥有着7个全国之最: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大桃产量最高、上市时间最长、单果分量最重、出口量最多、出口合格率最高。
  “老北京”大概都还记得,过去吃的桃,都是鸡蛋大小的毛桃,最大的也不过2两重。红遍京城几十年的“大久保”,倒退20年,最重的也到不了半斤。
  现在,您要和平谷桃农说找“半斤重的大桃”,他肯定会不屑一顾。因为,“半斤”对平谷大桃来说,也就是刚及格。平谷每年产的大桃,一个重半斤以上的占65%以上,每年举办“桃王”评选,最大的“久保”足有一斤半,最大的“八月脆”得超过两斤。
  怎么平谷的桃就能长这么大呢?获得过平谷“精品桃王”称号的王辛庄镇西杏园村农民李佐生一准儿会这么告诉您:是科技加严格的管理。
  为了种好桃,区果品办专家建议桃农用电脑,把专家的智慧和农民的经验输进去,由电脑指挥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施什么肥、啥时候打药、啥时候时采摘……电脑给大桃生产设计了最佳方案。
  有一段时间,消费者反映,平谷的桃“不好吃了”、“没桃味了”,怎么回事儿?原来,有的果农为了追求产量,在水和肥上做了手脚。多给化肥、多浇水,那桃自然就长得大了。表面看产量是上去了,但那样的桃儿中看不中吃,水儿挺多,没什么味儿。时间长了,谁还认?
  为了保证平谷大桃的质量,从1999年开始,我们建起了全国第一个10万亩大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年,这个基地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我们开始全力打造平谷精品大桃。
  浇水,定时按需,不再为了催长可劲儿浇;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施少量化肥均衡营养。按《标准》结出的大桃,该甜的,咬一口满嘴留香;该酸的,吃下去满口生津;酸甜适中的,更是酸中有甜,甜中带酸。现在我们的桃,施肥,用的是有机肥;打药,喷的是生物农药;杀虫,用的是太阳能灯。30多项现代栽培技术,培育出的,都是无公害的优质大桃。
  地处深山区的熊儿寨乡熊儿寨村农民刘玉忠,就是从2000年开始,按标准化种桃,浇水、施肥、定果、套袋,每一项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当年,他家桃园里结出的大桃70%个头都在半斤以上,最大的有一斤。由于个头大、桃型正、味道好,刘玉忠的大桃被推荐到了昆明世界精品农业博览会,摆到了国庆庆典的天安门。
  别人卖桃论斤,刘玉忠那人见人爱的大桃可是论个卖的。一斤左右的10块钱一个,再大点儿的要30到50块钱一个。这还是地头价,在王府井举办的大桃展示会上,刘玉忠的桃,一斤以上的,每个卖到了200块钱。2000年,他种的一亩半“八月脆”大桃收入高达4.5万元,平均每亩收入上万块钱,成了远近闻名的“桃王”。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大桃的科技含量,实施大桃精品战略,把种桃、卖桃和大桃的综合开发三大战略,同时搞起来。
  平谷大桃产业刚开始发展那会儿,多数桃农都是自产自销。随着种桃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桃人数不断增多,运输销售又成了问题。好多农民开始转行专门搞运销,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农户组成运销大军,改变了桃农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
  后来区里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大桃交易市场,为运销专业户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这个市场的年交易量达到8000万公斤,交易额1.6亿元。
  近几年,平谷在城八区还建立了大桃专卖店、销售专柜和直销点,销售网点达到400多家。另外,还开拓了外埠市场,扩大在南方市场的销售范围;进军国际市场,出口日本、英国、意大利等20个国家和地区。
  不光不愁卖,现在我们还有了自己的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区已经有泰华、华邦和平乐等5家以鲜桃加工为主的企业,每年生产浓缩桃汁、桃酱、黄白桃罐头、桃脯、桃脆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不但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也备受青睐,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春天,22万亩桃园形成的一片桃花海,也为我们所用。2006年5月,平谷桃农第一次从桃花上挣到了钱:一公斤鲜桃花能卖10块钱左右,而一公斤干桃花能卖80块钱。
  过去“化作春泥”的桃花,现在成了养颜美容的保健品。桃花经过生物萃取提炼成桃花精油,制成软胶囊,每公斤售价4万到6万块钱。
  两年前,在市科委和区政府19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下,市健康产业中心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大桃产品的项目攻关,把大桃的深加工细化到了分子结构。桃花、桃果、桃叶,甚至是榨汁之后的废弃物桃渣都成了深加工的原料,平谷大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简直成了一座“活金矿”。
  在平谷北部的老百姓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话:“十棵桃树顶一个儿子。”意思是说,十棵桃树挣的钱相当于儿子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
  有一首歌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今天,这首歌由平谷人唱来,蕴涵了更为丰富、真挚的感情。因为,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在京东这片热土上,桃乡平谷正在走向世界!

    (逯艳敏 平谷区教委干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