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

摘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需求逐渐提升;社会状态更加开放;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环境更加复杂。改革开放30年就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相当于从两岁孩子变成五岁孩子,尽管五岁跟两岁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依然处于幼稚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回应

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也有没有变的,如何把握变与不变是我们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判定已经变了?如何判定没有变?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说到最后就一个原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做到决策着眼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如何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发展。

过去这些年中国社会不能说不重视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每天都把发展挂在嘴边,我们的发展成果也是很明显的。但在取得明显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情,就是群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比如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为什么现在医疗机构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群众看病却越来越难?为什么现在学校越来越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可是上学越来越贵?我们发现这个里面有一个误区,这些年来,我们在追求发展的时候,把发展当成了目的,为发展而发展,以为只要建起了高楼大厦就叫发展,有了GDP就叫发展,却忘了这些发展的成果是否真正能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比如,北京的商品房价格这么高,我估计很多人不靠父母想买套房子是难上加难,但北京缺房子吗?不缺!目前北京的房地产空置率在50%以上,也就是说,有很多房子盖起来还没有卖出去,有很多房子盖起来卖出去了但没有人住,因为房子从居住的功能变成了投资的功能甚至变成了投机的功能。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的,而是用来保值增值的,甚至是用来套利的。如果我们的发展允许这样的状况出现,这种发展还是为广大人民发展吗?

二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中国社会是很重视发展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越到后期我们的发展越是力不从心、得不偿失。发展了半天,突然发现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城乡二元对立更加严重了,这样的一种发展,还能持续下去吗?我们说不能,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我们还以非均衡发展为例。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何尝不是中国农民用血肉和生命奠基的呀!那么我们执政以后,为农民做了些什么?一个人要讲良心,一个政党更要讲良心,虽然用讲良心来衡量一个政党,这样的标准似乎太低了,但要做到也并不容易。扪心自问,什么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立身之本啊?别看现在这些大款、大资本家以及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跟共产党走的很近,那是因为你是执政党,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我们该干什么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中国来说,是下一个阶段实现长治久安、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今天要向同志们讲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仅是想告诉同志们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社会应该怎么办?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搞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了她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30年的改革发展,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一大贡献,是难得的精神瑰宝,正因为这个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快的发展和如此重大的成就。

大家知道,邓小平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无非就两条,第一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经济运行方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离开这两条搞社会主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邓小平理论恰好是对这两条的创新、超越。小平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什么邓小平这样讲,我们不仅没有把他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把他看成是修正主义,反而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最大创新和突破?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前提,小平同志说,毛主席说的那两条一点错都没有,但他所说的那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没有入门的社会主义,是站在社会主义门槛上的社会主义,既然我们是不够格的、没有入门的、站在门槛上的,那么对于一些不是社会主义的做法,也可以拿过来,为社会主义所用。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去应对、去指导,所以我们要有新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一个中间段落,所以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互相偏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合三为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今天讲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来自哪里?它来源于科学发展观的创始者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心。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教授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