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同志们: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对九十年代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作出了重要决定。去年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针对农村工作的一些紧迫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如何全面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现在,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讲过多次。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在相当一些领导干部中认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还没有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忽视和放松农业的倾向。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个问题,以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顺利进行积累了重要经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全面展开,国民生产总值就不可能提前实现翻一番,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生机勃勃的局面。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极端重要的地位。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得怎样,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昌盛。毫无疑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应看到,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保护和补贴本国农业的法规与政策。我国农业还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更应受到国家的保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决策。客观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农业却明显滞后,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比较突出。工业的高速增长不仅占用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导致中间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拉动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迅速扩大。用于农业的补贴减少,不少地方在粮食购销放开后,原来的粮价补贴,有的并未用于补贴农业,而用于搞工业,搞开发区、房地产。农业信贷资金也大量地流向工业、流向城市。所有这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明显的不利后果: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撂荒现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已基本上回复到农村改革前的状况;农业投入减少,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些情况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纯靠市场调节,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日益拉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不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会失去支撑,而且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还可能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那就会严重影响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而且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毕竟还很薄弱,农村的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要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关系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如果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问题。全党同志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农业的深远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粮食和农业展开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把农业作为对内稳定政局的基础产业,而且把它作为对外推行强权政治的战略武器。他们一直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实行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政策。他们用于农业的投资和补贴是相当可观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必然受制于人。中央所以反复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正是从国际国内的经济和政治方面考虑的,是有很强针对性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件关系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大事。
  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牢固地确立农业是基础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根据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观察形势、研究问题,还是制定规划、作出决策,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总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首位。这是很值得全党同志学习的。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又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是千真万确和深谋远虑的。我们必须牢记建国以来几次由于农业大起大落而导致国民经济大上大下的教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建国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必要的。现在条件不同了,应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的进展。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不仅中央要坚持这样做,各个地方也要坚持这样做。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明年农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力求每年都有新的进步。
  二、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
  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全国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深化农村改革,也应以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对农业的保护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使农村市场主体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的基础,要充分尊重农户的经营自主权。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完善集体统一经营,主要是增强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产积累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强对农户服务的功能。因此,这就需要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从某些生产环节的服务发展到生产全过程的服务,并向产前产后的服务延伸。与此同时,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纽带,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性服务组织。这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综合性服务与国家和社会的专业性服务密切结合,构成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体系联结千家万户,使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日益发育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我国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少数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劳力转向非农产业并有稳定收入的村,可以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对各种类型的股份合作制,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完善。
  围绕农村专业性的商品生产,继续推行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以加工或经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村基层和农户,形成经济协作组织;以供销社或其他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组织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联合举办专业协会等等。这些经营形式,顺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把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搞加工,根据加工需要搞生产,有利于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市场的矛盾,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地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发展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要加快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步伐,使之真正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农村综合性的服务组织,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和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大流通的新体制。农产品市场建设,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使中央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逐步配套。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要有重点地分步实施。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组织密切结合的金融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合作基金会,要办成社区性的资金互助组织,不搞存贷业务,在社区范围内为农民为生产服务。通过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市场,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秩序地合理转移和流动。加强道路、仓储、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商品流通创造必要的条件。
  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充分行使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备、出口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农业生产的保护支持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包括农产品价格保护、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灾害援助等。要搞好县级综合改革,增强其综合协调能力。对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基层单位,要继续分别不同情况,理顺条块关系,增强乡镇政权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深化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创造更好的条件。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深刻变革,也是农村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要正确处理增产粮食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粮食生产必须稳定发展,这个基本思想绝不能动摇。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个基本思想也绝不能动摇。要把保证粮食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统一起来,实行“稳一块、活一块”的方针,既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又搞活多种经营。通过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建立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建设商品粮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等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稳定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放手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国外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都证明,根本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尤其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国家在资金投入、技术改造、东西部合作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小城镇建设要搞好规划,有步骤地进行。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振兴我国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尽快缩短我国农业科技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务之急是抓好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充实科技贮备,组织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攻关,尽快推出一批重大成果。应该看到,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农业生产的一次革命。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大发展的世纪。加强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研究,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中央和地方的有关部门要预作筹谋。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重点是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农村中小学要在学生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在适当阶段引进职业教育内容,把学文化和学技术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关系农业稳定增长,增强农业后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不少地区原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抗灾能力明显减弱,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这实际上是给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把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与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各级政府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应优先考虑水利建设,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加快兴修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改土、治水、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的步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引导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中央和地方也要保证必要的投入。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要增加投入,要使农民感到有利可图,有积极性。这应成为我们组织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要坚持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中央、地方、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都应这样做。这要十分明确,不能动摇。有了好的农村政策,加上科技进步,再加上增加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有可靠保证。现在有些地方,不仅不注意增加农业的投入,反而把本来已经投给农业的资金、物资挪作他用,甚至去搞非生产性项目。这种错误做法应坚决制止。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广泛开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优良传统,坚持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自己起来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树立良好的村风。同时,要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力争短期内迅速使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一个明显的好转,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确确实实的安全感。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一面组织公、检、法、司等部门统一行动,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一面开展群防群治,警民联防,筑起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坚强防线。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消除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四、大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组织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抓出明显成效。
  充分认识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同广大基层组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多数基层干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以至瘫痪半瘫痪状态,不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有些地方对农民索取多、服务少,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素质,同担负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不相适应。为什么农村有些地方秩序混乱,消极现象丛生,甚至封建帮会也出现了,而且有些问题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基层组织已涣散到不起作用了,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不仅农村的经济搞不上去,而且会危及农村的稳定,削弱和动摇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迅速警醒起来,下决心用三五年时间,把全国八十多万个农村基层组织分期分批地建设好,使它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条抓好了,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就会有更大改观。
  继续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通过思想、作风、组织的全面建设,使各种村级组织达到这样的要求:党支部能够真正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村民委员会能够切实履行自治职能,管好本村事务;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发挥好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其他村级组织能够各负其责,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任务繁重,条件艰苦。各级党委、政府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的工作,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奖励、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村干部应普遍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报酬同工作实绩挂钩,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村干部退休保险制度。乡镇领导干部要注重从优秀的村干部和乡镇企业干部中选拔。县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从实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中选拔。
  上级领导要加强对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组织得力干部深入到村进行扎实细致的工作。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县直党政部门领导干部,都要亲自帮助一二个后进乡村改变面貌。同时,从县里的党政机关挑选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后进乡村帮助搞好班子建设,开辟致富门路,整饬不良风气。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干部,要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实现九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的全新事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变化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集中更多的精力抓好农村工作。中央多次强调,省、区、市党委要用很大的精力抓农村工作,地(市)、县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现在看,这些要求在不少地方并未完全落实。今天在这里再次重申,从省、区、市委书记,到地(市)、县委书记,都要经常关注和亲自指导农村工作,凡属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都要亲自调查研究,作出决策和部署,并检查落实情况。省、地(市)、县党委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此事请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迅速落实。地(市)、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不论分管什么工作,都要关心和研究农村问题,使自己分管的工作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市委要用足够的精力抓好农村工作。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协调、管理、服务、指导作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也要相应加强力量,不能削弱。
  经常深入农村,加强调查研究。中央要求,省、区、市党政领导同志每年至少抽出一个月时间,地(市)、县党政领导同志每年至少抽出三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所谓深入农村,就是要深入到村到户,特别要到贫困村,直接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反对什么,在农民中交一些知心朋友。所有领导干部下农村都要轻车简从,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群众之中,虚心向他们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广大农民群众热切盼望我们的领导干部恢复和发扬这样的优良作风,我们不要辜负群众的期望。这次会后,希望省、地(市)、县的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都能到农村去,进行一次深入的而不是走马观花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调查,以求得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认识,以利于把农村工作向前推进一步。这样的调查,每年都应进行一二次,每次有重点地研究和解决一批问题。
  组织各部门努力为农村和农民服务。领导为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可是,现在有些同志把这个关系弄颠倒了。有的部门不但未能积极为农村服务,反而给农村基层和农民增加额外负担。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中央各部门在这方面首先要起带头作用,作出好的榜样。各级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确定为农村服务的任务、规划和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各部门的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县委和县政府在检查和总结县里各部门为农村服务的工作时,应吸收一些乡村干部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批评和建议。
  狠抓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政策,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当前,关键的问题是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如果不落实,或者落实一阵子又放松了,再好的政策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对中央部署的任务、出台的政策,各地既要有布置,又要有检查。检查的办法,不能只是听汇报,而应主要是深入到村到户,同农民群众一块讨论,从下往上看,看看任务是否部署得当,政策贯彻是否得力,效果是否好。要通过检查,促进广大干部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各级干部要讲真话,办实事,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力戒浮夸虚报和形式主义,团结广大群众把中央的方针政策措施一一落到实处。
  同志们!当前和今后几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处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全党同志一定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进一步统一认识,团结奋斗,以极大的努力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的安居乐业,促进农村的繁荣兴旺。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为胜利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