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晏铭:出租车增后,能治堵?

黄晏铭:出租车增后,能治堵?

最近,北京出租车拒载与“打车难”问题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原因据说是司机挑活儿,不愿跑拥堵路段,怕多耗费价格较高的汽油得不偿失。其实在此之前,已有多地出租车司机罢运,起因无非是油价高、份儿钱多等,司机起早贪黑辛苦万分,挣的钱差不多都上交给了出租车公司,自己所剩无几(2011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车“份儿钱”名为集中管理,实则是出租车公司将市场“无期”地割据。眼下,整个首都“每天约有190万人次出行”依靠的是出租车。由于财源滚滚“排他性”是由来已久。最终,司机一直处于最底层被盘剥、压榨不说,还给这座都市乘客增加着“许涨不许跌”的负担。

正是基于这种“只须任其摘果,不尽浇水施肥”之责的畸形关系,才导致了这个行业“按下葫芦浮起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丛生。从市交委新闻发言人“增加出租车辆会加剧拥堵”(详见10月28日新京报)的言谈来看,这个很是适合个体经营的行业之门迄今仍未有丝毫开启的迹象。让人不解的并不是此,而是怎么能把如此不攻自破的“理由”给端的上来?!

试想:北京市出租车多年来一直至今是维持在“6.6万辆”总量之中的。在此基础上,该行业就应“放开准入,自愿进出,理应成为出租车行业的常态”依据是:即使数量翻一番,成了“13.2万辆”也没什么可怕,只要管理者采取确实可行措施,将其“管理”在“单双号或按尾号”等运营的有序当中上来,一切主要问题它不就易如反掌地得到了疏通和解决。上哪儿去找“加剧”?别说“拥堵”了。

不过,这样一来,谁还“求爷爷告奶奶”起早贪黑地“焚香”供养车份儿钱呢?

“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辆出租车,则可减少10多辆私家车”,就算大家“糊涂”,但也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出租车多了,肯定比私家车多了要好得多”。因为出租车是属于公共交通工具(根据卫生部、交通部、建设部等(1997)第1号文件规定,确认出租汽车属于公共交通工具)。而“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是北京去年刚刚出台“治堵新政”中的首选要义。由此便可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增加了出租车不仅不会加剧拥堵,恰好还能治堵。

(原题为:出租车增后,不会拥堵恰能治堵)

本文关键词: 黄晏铭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