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基础气象资料5万元?一套风资源评估报告15万-20万元?每年全国风电防雷检测收入可达2300万元?
新能源开发中,手握大权的气象部门已不再是清水衙门,而地方政府的高度配合则更让气象部门底气十足。
清水衙门新“生意”
千万别以为,气象部门“只能预报下天气,有时还不准”,如今,这个再熟悉不过的部门已不再是清水衙门。
2012年8月1日,《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诞生于中国边疆的地方条例,史无前例地规定风能、太阳能属国有,并据此要求任何企业在探测资源前,必须经过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同意。
此前,黑龙江省气象局在解释“条例”出台初衷时认为,此举是为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因为当下黑龙江省正处于新能源大发展阶段,气候资源探测比较混乱,此外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也在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密气象资料。
“因为现在立的法(‘条例’),与国家法律没有抵触,我还是持支持态度。”近日,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做客一家电视台节目,回应“对黑龙江将风能太阳能收回国有这一问题怎么看”时表示,各省“也可以相互借鉴,但是要根据自己本省的实际需要”。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将探测风能、太阳能上升到行政审批层次的不只黑龙江省。目前,云南、安徽、江西早已暗中实行探测审批制,只是没有正式出台条例或文件。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王凤春认为,从可再生能源开发角度看,探测环节再加一道审批毫无必要。
“按照规定,黑龙江出台条例应向全国人大申请审查和备案,备案到全国人大法工委和环资委,但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看到黑龙江条例的原文,黑龙江目前还没有向全国人大备案。”王凤春说。
对于该条例,众多风电、太阳能开发企业的抵触情绪强烈。“新能源项目审批环节越多,开发难度越大,相关费用也就会越高,(气象局)无疑是又要给发电商开一个天价报价单。”国内一家国有风能企业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道。
消失的免费午餐
目前来看,这个层层加码的报价单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一家风电企业的前期部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气象局收费是伴随着中国风电的发展而发展的。“风电发展越快,收费价格越高。”
2003年,他们做风电前期工作之时,索取气象数据是免费的,或者象征性的。但2004、2005年,随着中国大力发展风电,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气象局开始正式收费,并且水涨船高。
以风电为例,在建设风电场的前期工作中,评估风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开发企业需要参考当地气象站30年的测风数据。
企业坚持认为,这些基础的气象数据应免费提供,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张秀芝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提供给企业的数据是经过加工的,这其中耗费了人力,收取一定费用是为了弥补人力成本,况且企业是出于赚钱目的。”
不过,企业想不通的是,即便需要“收费”,气象资料的收费怎能千差万别。
根据发电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甘肃收取5000-8000元不等,贵州的价格翻了番,达到1万至2万,江苏则达到3万,而山西、河北这样经济不算发达的省份起步价就标出4万至5万。“不过,如果与地方政府领导关系过硬,极个别项目也可以不收费。”发电企业透露。
一位发电企业负责人说,风电场一般建于远离城市的高山或空旷地,而气象站提供的数据大多采集于城市或周边低洼处,再加上城市建筑物的影响,其实对风电开发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基本的气象资料应该向全民公开,免费索取,即使开发企业单独委托气象局做精细化测量,也应由国家统一规范收费标准。”王凤春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