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解堵”的正能量

汇聚“解堵”的正能量

摘要:周末有同学从武汉来郑,笔者问及武汉几年前开始的“满城挖”造成的交通拥堵可有缓解,答曰好多了,轻轨、地铁一开,高架、隧道一修,疏浚效应正在显现。近段时间,郑州也因修路架桥加剧了交通拥堵状况,市民也是累困于此,甚至还出现了“蜗牛血案”之类调侃之词。

周末有同学从武汉来郑,笔者问及武汉几年前开始的“满城挖”造成的交通拥堵可有缓解,答曰好多了,轻轨、地铁一开,高架、隧道一修,疏浚效应正在显现。同学还颇为自豪地说,等阵痛期一过,有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作支撑,武汉要向“中国第四城”发起冲击呢。作为一名郑州市民,笔者隐约有点时不我待的感觉。

近段时间,郑州也因修路架桥加剧了交通拥堵状况,市民也是累困于此,甚至还出现了“蜗牛血案”之类调侃之词。拥堵是客观现实,调侃也不失为情绪发泄之道,抱怨归抱怨,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大家心里也都清楚,郑州交通再不“上天入地”,就有可能被周边城市甩在后面,时下已然迫在眉睫,越往后拖,社会成本越高。目前最急迫的,就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地“解堵”,让“短痛”的痛感轻一些,让市民的通行更顺一些。

上周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郑州电视台5频道正在以直播的方式在拥堵路段“支招”,告诉大家哪里堵,怎么避开,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现场探究解堵之策。看了节目的司机和市民,能够从中清楚地了解到,怎么做才能少往堵点挤,怎么做才能不堵上添堵。以信息传播参与交通疏浚,这就是媒体发挥社会功能的典型案例。此前,大河报等省内其他媒体也曾就“解堵”一事连续报道,公布政府举措,倾听专家意见,反映市民呼声,搭建了一条政府部门和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媒体的广泛参与,对于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科学性,对于筑牢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对于达成“公共交通优先”的社会共识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媒体本就是社会“瞭望哨”,尤其是在郑州经历城建“蜕变”的阵痛期,理应像郑州电视台5频道、大河报等媒体一样,发挥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一起共度时艰,不管是紧盯政府部门在交通规划、疏导举措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其改善,还是密切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将社情民意和民间智慧通达相关部门以实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都是在为“解堵”尽一份社会责任。

其实不光是媒体,单就“解堵”一事来说,政府部门打出“组合拳”,市民建议“公交优先”,网友编制“拥堵地图”,专家建议“居家办公”……举措建议不一而足,社会参与如火如荼,汇聚起了一股股“解堵”的社会正能量。当然,对于“解堵”来说,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有序施工自然是题中之义,但交通秩序的有条不紊也至关重要。笔者听多位的哥说起,很多路段的拥堵,都是因为个别司机随意变道所致,方向盘一拐,挤得后面车辆依次刹车,再要车龙重新启动,十几二十秒就过去了,而这个时间对于道路拥堵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解堵”是社会公共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少了谁,车轮都转不快。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