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申遗”牌重在保护和传承
曾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不缺少灿烂的文化,尤其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国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全球化时代,强大的文化魅力等同于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申遗”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但要打好这张牌,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不能忘记“申遗”的初衷——保护。或许从文化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白所谓的“利”字当头、过度开发是何等短视的行为。它毁掉的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记忆,还极大地伤害了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各国都在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地打造民族“品牌”之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百般呵护?
(图片:新疆天山天池)
对遗产的保护还体现在勇于创新。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虽然其与中国端午节存在不少差别,但也令不少国人“心酸”,产生危机感。
事实上,韩国申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注入现代元素,成功实现现代转型,并得到国际认同。韩国的例子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
说到底,“申遗热”既反映了人们对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同,也凸显出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日益重视。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理应“顺势而为”,对新世纪文化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带给世界更多惊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