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规定,申遗成功的遗产地不仅会获得全球的关注和保护,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世界遗产名录并非只进不出。
如果某个世界遗产受到严重威胁,它会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被认为当地在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已达到《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后,世界遗产委员会有可能同意将其从濒危名录中删除。
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通过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或破坏,最终失去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那么,这个遗产地则可能从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
黄卫说,在申遗的四年过程中,新疆在竞争中学到了世界上其他遗产保护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利于下一步用在天山的保护上,“新疆天山的自然美景和珍贵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义不容辞。”
“申遗热”折射文化软实力竞争
在众多“申遗”项目中,日本的富士山备受关注。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富士山的“申遗”过程一波三折,从1994年开始筹备到此次志在必得,日本政府始终全力支持。这其中既有经济利益,也不乏提升国家形象的长远考虑。
(图片:在日本山梨县河口湖附近,富士山与盛开的芝樱交相辉映。)
与日本同样执着的还有法国。2010年11月,法国大餐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一国餐饮列入名录。时任法国总理菲永在欢欣鼓舞之余,亦不忘呼吁世界关注饮食中蕴藏的“深厚的法国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艺术”。
可以说,“申遗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与不懈追求。
环顾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早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凭借三“片”——硅谷“芯片”、好莱坞“大片”和美式“薯片”,竭力打造山姆大叔的国际形象;法国则在欧美自贸区谈判启动之时提出“文化例外”,打响了捍卫本民族文化的保卫战;与中国近在咫尺的韩国,也以自己的影视和音乐作品,在亚洲掀起阵阵“韩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