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万千患者的笑容

为了万千患者的笑容

“医生的天职,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发扬求实创新精神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周宪梁不但身体力行,还探索从制度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说,自己最开心最享受的事,就是看到患者解除病痛后的笑容。

“医疗大篷车”送诊下乡

来自革命老区的周宪梁,对一些地方缺医少药、群众生活窘迫体会深切。南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恶劣,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突出。不少病人要长途跋涉几天才能到医院,还有患者因路途远、行动不便没办法去医院。周宪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现在是坐诊行医,能不能再送诊下乡呢?”在他的建议下,开启了“医疗大篷车”。

周宪梁把医院各个学科的骨干医生动员组织起来,组成了“医疗大篷车”,每逢周末下乡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地方,让群众不出门就享受周到的医疗服务。他们还义务开展健康科普讲座,普及心血管保健以及预防各种常见病的知识。“预防是最好的药方。很多人来诊治时病情已非常严重。如果大家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早预防,提早治疗,不但能节省下大量治疗费用,还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

短短几个月,“医疗大篷车”跑遍了阿瓦提、温宿、阿合奇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区,仅接诊患者就达6000多人次。

并不仅仅是在新疆,周宪梁还把“医疗大篷车”的理念发扬光大,把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地带到基层,带到农村。

他和阜外医院门诊部的同事,经常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奔赴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地开展义诊。2005年10月,周宪梁联合18名专家组成“医疗大篷车”,走进河北万全县、山西浑源县、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江西井冈山市等地,免费送医送药下乡,为贫苦百姓和老干部义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周宪梁并不满足于治好几个病人。他到新疆后就一直在思考:心脏病患者之多,单靠几个专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他说:“要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让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受益,就必须培养一批业务上的骨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早在2003年,周宪梁就和著名的高血压病专家惠汝太教授一起,在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南信阳市平桥区建立了高血压病临床科研基地,在免费为当地农民看病、随访、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培养当地的专家队伍。多年来,当地共免费普查农民1.2万人,6000名高血压患者获得免费检查和治疗。

援疆工作期间,周宪梁坚持每周参加专家门诊、教学查房,把自己的医术无私传授给当地的医生。他组织起“心血管病最新进展”系列讲座,院内医生都来听课,周边县乡、团场医院的医生也赶来了。

短短一两年,一些过去只能在内地做的手术,如冠脉造影、支架植入、射频消融等,农一师医院都可以独立开展,后来更是能直接进行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如心脏造影、先进封堵等手术,治疗心血管病成为农一师医院响当当的品牌。

医务改革让患者挂上号看好病

阜外医院是著名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每天的门急诊接近1400人次,大部分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从贫困地区来的,来一次非常不容易。怎么才能保证他们当天能挂上号、看上病?作为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积极探索医务制度改革,有效缓解了普通群众看病难及看病贵的状况。

门诊窗口推行敞开挂号制度,使患者当天能挂上号,挂上号的患者当天能看上病。为此,医院增加出诊专家人数、加号,许多专家常常加班加点,而周宪梁则是“超倍加号”。

周宪梁还倡导推动开设集中检查预约、结果查询窗口,制作门诊出诊医师专业简介,方便患者选择医生。与此同时,成立内外科疑难病会诊中心,联合其它科室一起对疑难、复杂的病例进行诊断与治疗,提高了门诊的确诊率。

周宪梁痛恨开“大处方”的做法,他亲自参与制作常用心血管药物价格一览表,把同类药品不同药物的价格标示出来,让出诊医师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这一系列管理新举措效果十分显著:2005年以来,阜外医院门诊量在稳步增加。而同时,门诊患者人均看病费用下降5.5%,患者门诊就诊满意度达97.8%。这些改革新举措被评入阜外医院“十大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门诊部被评为医院先进集体。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